曹睿聽聞裴潛之語,頗為感慨的說道:
“如今的太學郎們,二十多歲可以直入太學,學成後還有朝廷分派職務。雖然屯田之事苦了些、累了些,總不用遇到這種兵災流離,也不用他們親自耕作。”
“司空,”曹睿看向司馬懿:“太常是卿同鄉吧?朕此前聽說過,他就曾在郡中耕讀過。”
現任九卿之首的太常,就是司馬懿的河內同鄉,常林常伯槐。
司馬懿點了點頭:“稟陛下,常公是臣鄉中耆老。早年兵亂時他曾在上黨山中耕種避禍,樑子虞任刺史之時,才將他舉薦為官,被武帝任命為縣令。”
曹睿點頭:“和當時計程車子們比起來,現在的太學郎們實在無憂無慮了些。”
“方才司空說他們考評一事,朕還依稀能記得幾人的名字。這幾人中有傅嘏嗎?”
“有的。”司馬懿點頭:“傅嘏在洛陽號為神童,處置庶務也學得頗快,楊義山在報告中提到過此人。報告中說了,考評最優的五名太學郎,分別是傅巽之侄傅嘏、琅琊諸葛氏的諸葛緒、陳季弼長子陳本、庾遁之子庾峻、還有李牷之子李憙。”
都是名家子弟。
曹睿心中感慨了一下,而後說道:“既然這些太學郎們都已經從隴右回來,也是時候該為他們定一下前程了。”
“司空有何想法?”
“這……”司馬懿一時有些猶豫。
按照朝廷此前派太學郎在隴右屯田之時的說法,待他們在隴右任滿三年,回返洛陽後便可授官,還可以優先晉升。
當年朝廷也沒想好如何安置他們,就先許諾了一下,這一拖就是三年。
讓他們在洛陽為官?將近一百人的規模,卻也一時找不到足夠多的官署讓他們任職。若是讓他們到州郡去,一百人就如滴水入汪洋一般,灑不出什麼水花,也派不到多少作用。
司馬懿沉默了片刻,微微搖頭:“臣一時不知,還望陛下聖裁。”
方才司馬懿沒說話的時候,劉曄就一直在琢磨著這件事。見皇帝目光朝著自己看來,劉曄拱手道:“臣以為,不如讓太學郎們悉數進入軍中。”
司馬懿有些詫異,抬眼看向劉曄。
曹睿嘴角則揚起了一絲笑意:“劉卿是想讓太學郎們入軍中?說說,劉卿是怎麼想的。”
“回陛下,”劉曄拱手道:“首批的太學郎們,都是朝廷從各地優中選優的第一批士子,其中如夏侯太初、姜伯約等人,都已在朝中和陛下身邊為官,而這等優秀的太學郎們,最應去的就是軍中。”
坐在後面的夏侯玄聞言,腰板愈加挺直了些。
姜維此刻還在滿寵軍中,現在已經做到了兩千石的裨將軍,也是如毌丘儉一般被格外拔擢過的,只不過不如毌丘儉這麼快。
司馬懿聽聞此言,心中略微閃過一絲不滿。自家長子司馬師若是沒有遇到浮華案,恐怕現在也能做個散騎、或者在尚書檯做個郎官,如何要這般辛苦的在揚州熬資歷呢?
沒錯,在當今天下人的眼中,京畿之地、天子腳下,才是做官一等一的好去處。揚州乃是偏僻之地,比幽州好些,也只因為揚州在南方並不苦寒罷了。
曹睿點了點頭:“劉卿所言有理。一百人的規模,放到州郡中散開,也起不到什麼作用,放在軍中聽起來不錯。不過若要在軍中,讓他們任些什麼官職為好?”
劉曄笑道:“不如都去管軍糧好了!”
曹睿眯眼看向劉曄:“劉卿此話何解?”
劉曄道:“稟陛下,自武帝起兵已有四十餘年,大魏中軍和外軍的制度,也已有了十年之久。如今國家尚未一統,而朝廷不得不將大量軍隊放在邊境,如何控制外軍不至生亂,就成了一大要事。”
“臣此前在幽州日久,沒親眼見到朝中設立樞密院和將都督改為都監之事。陳、趙二人監揚州和荊州諸軍事,想必也出於內外製衡的考慮。”
劉曄現在說出的話語雖然有些敏感,但這是在君前、是在朝議中,在場的人也都是皇帝親信之人,就是應該討論這種敏感話題的。
曹睿點頭:“不錯,朕是有這種考慮。都督的權力過大,朕有意要控制一些。”
“中軍更容易至荊州、揚州兩處,因而朕只設了監軍。關西偏遠,朕讓大將軍在陳倉都督。而營州更遠,因而朕讓王昶都督營州。只不過和上面三處比起來,營州的地方和軍力確實更小了些,並無多少關礙。”
劉曄接話道:“陛下想的周道。臣在幽州兩年多,又隨陛下平定遼東,回返的路上也不斷想著將來之事。”
“遼東已定,大魏大局無憂。而吳蜀之地盡皆偏遠,難道每一次都讓陛下親自統兵征伐?若由重將統兵,朝廷又該如何制衡?臣以為,控制糧草後勤當為第一要事,因而臣建議讓太學生們都去管糧草和後勤。”
劉曄說了這麼一大通,曹睿也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