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這才發現,皇帝有一個隱藏起來的小習慣。
相比於直接處罰各種當事人,皇帝似乎總是去想制度中是否有缺陷,而並非立即去找大臣的麻煩。
‘不能不教而誅?’
看來司馬芝此次處於可罰、可不罰之間,實在是被皇帝優容對待了。
司馬懿拱手說道:“陛下,臣認為在規範官員按法度行事之前,應當先修律令。”
“臣也認為當今法律繁瑣冗長,雖飽學之士亦難以學盡,因此往往只能憑藉心意去斷案。”衛臻也贊同道:“各條款之間往往有衝突不符的情況,彼此矛盾之下,又怎能作為依據呢?”
曹睿皺眉:“修律?要不要將廷尉高柔叫來問一問?”
司馬懿答道:“廷尉一職只不過是按律執法罷了,與修律一事並無相關。”
“那還有誰精通刑名?”曹睿略顯遲疑的問道。
司馬懿拱了拱手:“臣雖然不專精刑名,但對律令一事變化的源流,大略還是通曉的。”
“可以,可以。”曹睿笑著點了點頭,看向司馬懿說道:“司空來說說,現在大魏用的漢律是個什麼情況?若是改、又將怎麼去改?”
司馬懿緩緩說道:“回陛下,自漢高帝平定天下後,相國蕭何置《漢律九章》,叔孫通又增加《傍章》十八篇,張湯又加《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又加《朝律》六篇。”
“如此數百年來,各家大儒皆為律令註解,到了桓靈之時,可以依照的律令已經不計其數,遠遠超過數百萬字了。”
曹睿一邊聽司馬懿講述,一邊在心裡搖頭起來。
數百萬字?在這個以竹簡為主要文字載體的年代裡,誰能讀的過來?除非是神仙了。
“所以要簡化律令?只留一部可以作為依據的律令?”曹睿插話道。
“陛下所言甚是。”司馬懿點頭道:“自魏國建立以來,所依照的法律基本都是鄭玄的章句,衛覬衛伯覦又一直執掌典禮制度,此事陛下可以命衛覬來做。”
河東衛覬,曾與司馬懿之父司馬防有舊。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衛覬與司馬懿之間的私誼也是極好。
“衛覬?”曹睿皺眉:“他都多老了,還能做事嗎?”
司馬懿側頭看了一眼坐在椅子上氣定神閒的董昭,隨即說道:“衛覬也只比衛尉董公要年長一歲而已,只是讓衛覬把關、又不是讓他親自去做,大體還是無礙的。”
曹睿未置可否的輕輕頷首,隨即看向了其餘三人。
“大將軍覺得如何?”曹睿問道。
律令之事本來也與軍事無關。不過既然皇帝問了,曹真還是硬擠出來一個點子。
“陛下,不妨將軍中的律令也修一下?”曹真提議道。
軍律?曹睿想了一下,修一下倒也無妨,還可以總結一下軍事理論。
“軍律用誰來修?”曹睿問道。
“陛下,不妨以辛毗辛佐治為首,來修軍律。”曹真答道:“武帝修《軍令》、《步戰令》、《船戰令》之時,辛毗都在幕中協助武帝。”
“臣認為若修軍律,沒有比辛侍中更合適的人選了。”
辛侍中?曹睿眯眼回想起與辛毗相處的點滴過往,一時間覺得倒也不錯。
“那就用辛侍中來修軍律吧!”曹睿答道:“既然是大將軍舉薦,那稍後大將軍自去和辛侍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