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過後定有封賞,陛下是想借封賞之時一併調整?”
曹睿點了點頭:“朕聽聞早在漢朝桓、靈之時,朝廷及州郡中並沒有今日這般多的職位。”
“就拿涼州三明來說,那個依附黨人的西州名將皇甫規,最高也不過是度遼將軍、護羌校尉而已。”
“靈帝遣人平黃巾亂時,皇甫嵩不過是左中郎將、朱儁是右中郎將、盧植是北中郎將。這三人領軍十餘萬,也不過是中郎將嘛!”
司馬懿這時插話說道:“陛下,皇甫嵩、朱儁、盧植當時的職位確實不顯,濫發將軍號一事有兩個階段。”
“一則是黃巾平定後,漢廷以這三人功大無以為賞,只能用將軍號來酬功;二則是討董之時,從袁紹開始紛紛冊封各地諸侯。自此,將軍號才越來越多。”
曹睿說道:“朕明白司空的意思。當下國家尚未平定叛亂,封號將軍朕自然不會動。朕要改的是下面這些。”
曹真回應道:“陛下,此事臣頗為清楚,願為陛下解釋一二。”
曹睿點頭:“大將軍請說。”
曹真答道:“陛下,雖說從一般情況來說,都尉、校尉、中郎將、裨將軍、偏將軍、再到其上的封號將軍,這種次序乃是從低到高的位階排列。”
曹睿插話問道:“都尉、校尉、中郎將、裨將軍、偏將軍不都是兩千石嗎,幹嘛要分這麼多出來呢?又不是都尉升校尉、校尉升中郎將。”
“朕在軍中見到這些武將統兵多少,和大將軍所說的位階次序也沒多少關係。”
曹真解釋道:“陛下,都尉本是由郡中的郡尉改名而來,而中郎將最早則是以郎官為將、從而彰顯朝廷直屬的身份。”
曹睿回應道:“既然都尉是郡中之將,現在外軍中是不是也有許多都尉?”
曹真點頭稱是。
曹睿說道:“既然如此,中軍和外軍中就不得出現都尉一職了,外軍中的都尉都改為校尉。都尉一職以後專屬州郡所用,州郡中也不得出現校尉。”
“還有,中郎將既然朝廷直屬,朕就現在做主了,將中郎將改為校尉或者將軍。”
只改些名號而已,又不涉及什麼本質的問題,曹真和司馬懿也連連表示贊同。
不過,當曹睿提到下一個問題的時候,兩人開始同時犯難了。
曹睿問道:“如今軍中,刺史、太守、將軍都能領兵,朕看是不是混亂了些?大將軍、司空,漢制是如何做的?”
曹真和司馬懿對視一眼,這次是由司馬懿來解釋。
司馬懿說道:“陛下,漢時太守、刺史也都可以領兵。不過與現在不同,漢時的太守、刺史領兵只在平叛或者抵禦異族之時領兵,並不作為常制。”
“自建安時起,各地戰亂頻仍、民政軍事混為一談,加之自關東諸侯討董之時紛紛以太守、刺史之名領兵,這些年也就如此延續下來了。”
曹睿嘆了口氣:“朕知道,這又是個延續幾十年的老問題了。不過延續幾十年的就一定對嗎?假設將軍是一定會領兵的,太守、刺史就一定能領兵?”
“朕也知道,往往都是以會領兵之人為邊地、邊郡的刺史和太守。關鍵這些知兵的刺史和太守們,難道都擅長民政嗎?”
司馬懿試探性的問道:“陛下是想將領兵的將軍和負責民政的刺史太守分開?”
曹睿點頭:“分不開嗎?”
司馬懿一時語塞,曹真也愣了一下。但兩人片刻之後就發現,有什麼分不開的?想分開就能分開!
曹睿看到了二人表情的變化:“朕清楚這些制度都和過去的種種往事有關。但對此糾正一二,朕看非但沒有壞處,反而還有益處!”
“如果刺史、太守專職民政且不再負責軍事,那麼各地的州郡兵都由本地的都尉所領。”
“若州郡內部有警,則刺史有權徵調都尉平亂。而若到了外戰之時,由各地都尉聚集到中軍或外軍的將軍所領,再統一指揮調派,這樣豈不效率更高?”
曹真聽後點了點頭:“臣也以為陛下所言極妙,若如此這般,也不至於出現像現在這樣一場大戰,幾個州的刺史、七八個太守一口氣跟著出來,地方行政都無人治理的情況了。”
曹睿輕輕說道:“此事能做成嗎?”
曹真斬釘截鐵的說道:“必然能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