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攻打沙羨之初,劉表、蔡瑁等人根據經驗,並沒有發兵援助。
理由也非常簡單,江東戰船封鎖了長江,而沙羨位於長江以南,襄陽的援軍根本打不過去。
直到沙羨陷落、黃祖被殺,襄陽方面才表現出震撼。
孫策在幾年前也曾打下沙羨,這次唯一不同的是黃祖兵敗而亡。
蔡瑁誤以為孫權會像那樣孫策見好就收,所欲在戰後立刻物色將領,準備填補黃祖的空缺。
劉表還沒定下新的江夏太守,突然收到重鎮江陵遇襲的戰報。
襄陽的高官如熱鍋上的螞蟻,他們不約而同約到州牧府請發援兵。
這些人對於救沙羨態度冷淡,對於救江陵卻一反常態很激動,是因為江陵關乎他們核心利益。
劉表入主荊州以後,富饒的南陽被袁術、張繡等人連續禍害,造成南陽郡人口大量流失,而流失的人口不少都遷至南郡。
此消彼長,南郡搖身一變成為荊州第一郡。
南郡西鄰益州大山,東南與江夏接壤的區域,是沼澤密佈的雲夢澤,而江陵與襄陽之間的廣袤地帶,就是荊州最核心的江漢平原。
包括蔡蒯龐黃在內的荊州大族,他們主要的田地都集中在江漢平原,而江陵就是這片富饒區域的南大門。
南大門一旦失守,這些大族的利益也將不保,所以才表現得群情激憤。
劉表在眾人建議下,派出大將文聘率軍赴江陵。
原本喜歡‘哭窮’的蔡瑁、蒯越等,救援江陵的戰船、糧草以及部曲都不缺,與當初援助江夏時完全不一樣。
孫權在出兵江陵之前,表奏程普為江夏太守、呂蒙為南郡太守,彰顯自己奪取江陵的決心,豈料江陵城與沙羨城大不同。
江陵城雖然也遭遇暴雨洪水,城池的損傷遠不及沙羨嚴重,而且襄陽的援軍來得非常快。
呂蒙不但要主持攻城,還要分散精力去應對援軍,同時還要兼顧長江糧道的安全,這對年輕的大都督不太友好。
文聘是荊州名宿,他清楚江陵城高壁堅能守,所以並不急於進城匯合,而是在外圍以騷擾為主,同時派一支水軍從漢水繞後,弄得呂蒙十分頭疼。
漢水與長江匯入口在沙羨下游,能夠神出鬼沒地襲擊水上糧船。
呂蒙在與孫權商議後,決定讓蔣欽領一軍去擋文聘,程普負責沙羨至邾縣段水域,孫瑜負責沙羨至江陵段水域,孫權則返回沙羨坐鎮總指揮。
解決了襄陽援軍問題,也解決了糧道被襲擊問題,呂蒙付出的代價則是兵力銳減,能直接指揮的兵力僅剩兩萬,比之前攻打沙羨直接少了一半。
江陵城就像合肥一樣,城中人口眾多、糧草充足。
呂蒙想憑兩萬人肯下難度極高,但他作為江東的大都督,又想透過此戰極力證明自己,最後陷入了相持戰。
到了年底,氣溫持續降低。
江東的攻城戰,變成了磨洋工狀態。
呂蒙經過深思熟慮,準備向孫權請示撤軍。
畢竟取江夏、奪江陵只是周瑜的想法,具體付諸實施未必一定能辦到。
呂蒙經過兩場實戰對比,發現自己與周瑜差距很大,他在打算撤軍那一刻,下定決心要好好讀書,爭取趕上並且超越周瑜。
撤軍請示還沒送出前線,孫權的撤軍命令先一步抵達。
對於騎虎難下的呂蒙,孫權此舉無異於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