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音:qiǎo)來全。
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臘月, 大寒整一年。
百子節氣歌
在巴蜀地區,還流傳著一首《節氣百子歌》,每句以“子“結尾,描述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和樂:
正月過年耍獅子。
二月驚蟄抱蠶子,
三月清明墳飄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
五月端陽吃粽子。
六月天熱買扇子,
七月立秋燒袱子。
八月過節麻餅子,
九月重陽撈糟子。
十月天寒穿襖子,
冬月數九烘籠子。
臘月年關去躲帳主子。
明清節氣詞
清末同治、光緒年間,蘇州著名彈詞藝人馬如飛,新穎別緻地用節氣和戲劇名稱編寫一首《節氣歌彈詞》進行演唱,深受廣大聽眾歡迎。這首彈詞可謂匠心獨運,不僅文詞典雅,巧嵌節氣、戲名,而且與當時物候絲絲入扣,渾然一體,聞者無不叫絕。其詞雲:
西園梅放立春先,
雲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
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好,
穀雨西廂好養蠶。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滿布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