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休要囂張,這裡是楚國,不是秦國。”熊彪喝道:“你再出言不遜,別怪我手中三尺長劍。”
“能用武力解決的事情,都不是事。”羋戎神色不懼道:“你們有種就殺了我。”
熊彪怒道:“你以為我不敢嗎?”
“你敢嗎?”羋戎怒視道:“我雖死,秦國百萬大軍,將會為我報仇,踏平楚國,血洗郢都。楚王要我死,儘管動手。我眨一下眼睛,就不配為七尺男兒。”
楚宮大臣一片叱責,但終究沒人提劍,殺了出言不遜的秦人。羋戎死在楚宮,秦國必會舉兵為他報仇。秦、楚大戰的罪名,楚人是擔當不起。楚國垂沙敗給諸侯聯軍,申息之師精銳盡喪。楚、秦三次交戰,皆落得大敗。如今,楚國國內政局不穩,四分五裂。秦、楚爆發大戰,對於楚國而言,不是雪中送炭,是雪上加霜。
楚人知曉其中的危害,也不敢拿羋戎怎麼樣。羋戎也知曉楚國的困境,亮他們也不敢殺了自己,故而出言不遜。
羋戎見一個有骨氣的楚人都沒有,問道:“楚王,我們還有必要繼續談下去嗎?”
楚王過了五旬,再加上這幾年,對外戰事慘敗,早已經磨滅了他的壯志雄心。如今的楚王,垂垂老矣,鬢髮斑白。那雙眼神,早已沒有了陽剛之氣。但身為楚國君主,楚王還是要保持君主應有的儀態,問道:“秦國怎會與我國和談,會盟。”
“秦王給國人有了交代,平息了國人的憤怒。秦王惦記著秦、楚之好,不想秦、楚繼續交惡。”羋戎見楚王眸色微動,續道:“天下事,理應有秦、楚說了算,豈能讓齊國號令天下。”
屈原冷聲道:“秦王之舉,不只是如此簡單吧!”
昭雎哼道:“秦王背後必定會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熊滑也道:“秦人一定有什麼陰謀。”
“秦王為了秦、楚交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你們要質疑秦王釋放的善意。我沒有什麼話好說。”面對楚臣的詰難,羋戎神色不動,眸色平和道:“秦王邀請楚王,武關會盟,重修兩國友好。楚王願不願意兩國修好,只需一句話就夠了。”
楚王長長出了一口氣,“秦、楚兩國修好,這是兩國君臣都想要看到的結果。寡人不知道秦王有多大的誠意。”
羋戎見楚王鬆口,從大袖之中拿出兩封國書。一封是秦國會談的國書,國書上寫著兩國會談的相關事宜,舉行會談的時間和地點等等;另一封是楚王之女的家書。
宦者令見楚王示意,快步來到羋戎面前,取過文書,轉呈給楚王。
楚王先看了看國書,神色不喜;後看了女兒的家書,神色有些悲憫。
羋戎問道:“這就是秦王的誠意。”
楚王平復心境,答道:“秦王的心意,寡人感受到了。你回去告訴秦王,寡人會準時去武關與之會談,重修兩國友好。”
“恭祝秦、楚兩國世代友好。”羋戎完成了此次出行的使命,也不願在楚宮多呆片刻,行禮道:“外臣告退。”
羋戎走後。昭雎、屈原等人語調激烈地反對道:“王上,秦國居心叵測,決不能去武關會盟。”
“楚國內外交困,寡人還有其他選擇。”楚王眸色少了幾分英氣,“這幾年,我國對外戰事不利,對內局勢不穩。秦國與我們重修於好,也有利於我們走出困境。武關會盟,寡人不去,也得去。”
屈原疾言厲色道:“秦國向來沒有信義,王上前去會盟,發生意外,又該如何。”
楚王聞言,心中不爽,冷著臉問道:“屈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太子在齊為質,王上前去會盟,發生意外。”屈原見楚王不喜,繼續說道:“楚國沒有發號施令的君主,人心不齊。秦國來攻,我們又該如何。”
昭雎也道:“臣也認為王上不能去武關會盟。”
“寡人不去武關會盟,秦、楚兩國交惡,終究不是好事。”楚王又道:“寡人不去,秦王就會認為楚國怕秦國。秦王小看楚國,便會舉兵攻伐我國。寡人豈能讓豎子如此侮辱。”
昭雎見王上意氣用事,聽不進去自己說的話,忙道:“王上不去武關與秦王會盟,我們增派將士,固守邊境,以防秦人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