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雍正在叢臺宮和文武重臣商議燕國戰事。忽然,肥義急色入殿。趙雍連忙問道:“大司馬,燕國出事了嗎?”
“君上,韓國出事了。”肥義答道:“岸門一戰,韓國被斬首萬人,韓國大敗。”
李兌問道:“韓國有楚國幫助,怎會敗得如此快。”
肥義道:“楚國根本就沒有派兵援救韓國。”
“韓國敗了。”趙雍腦海深處冒出一個人,“犀首安在。”
肥義道:“岸門一戰之後,犀首離開了韓國。犀首去了何處哪裡,無人知曉。”
“觀澤之戰敗於齊,修魚一戰敗於秦,岸門再敗於秦。三戰皆敗,打擊了犀首萬丈雄心。岸門之後,再無犀首。”趙雍嘆道:“可惜啊!可惜啊!”
田不禮點了點頭,附和道:“犀首縱橫諸侯列國三十幾載,乃一代風雲人物。犀首之謀,足以傾國之勢。可惜啊!英雄未老,心智已衰。”
李兌道:“一怒諸侯懼,一安天下歇。犀首,乃大丈夫。”
“君上,犀首走了。天下風雲將起,我們也該早做打算。”肥義道:“犀首臨走前說了一句話。”
趙雍問道:“犀首說什麼。”
肥義答道:“秦楚開戰,天下大亂。”
趙雍質疑道:“秦國會和楚國開戰?”
田不禮道:“秦國得了苴蜀巴三國之地,威脅到了楚國的利益。秦楚之間,早晚會有一戰。”
“楚國地大,諸侯無一國能比。秦國國勢,還不足以撼動楚國的地位。”李兌道:“臣認為短時間內,秦國和楚國不會開戰。”
“秦國答應救燕,但無調派將士前去救燕。”肥義道:“這是秦國對外釋放出的一個訊號。”
趙雍問道:“什麼訊號。”
“秦國將會有大動作。”肥義續道:“秦國攻打韓國,一是離間韓楚,其次是為了趕走公孫衍。秦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窺楚。臣斷定,多則一年,少則半年,秦楚之間將會有一場影響國運的大戰。”
“臣也贊成大司馬的觀點。”田不禮道:“秦國攻打韓國,離間韓楚是第一步;趕走公孫衍是第二步。秦國接下來會有第三步,第四步。秦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和楚國開戰。”
“不錯。”李兌也道:“犀首若在,秦國不敢放心與楚國一戰。幾年前,張儀為魏相。秦國借道韓魏以攻齊,韓魏反戈一擊,秦國大敗。秦王和張儀對犀首十分忌憚。如今,秦國大敗韓國,既離間韓楚同盟,又趕走了犀首。秦國接下來便是要離間齊楚同盟。”
“秦楚開戰,天下大亂。”趙雍仔細琢磨這八個字,“諸位,我們也要做好準備,應對天下動盪的局勢。”
......
韓王康得知岸門一戰,公孫衍離開韓國這個訊息之後,整個人陷入了沉默。
韓相道:“王上,公孫衍離開韓國,換來了秦韓兩國的和平。我們不能辜負了他的心意。”
韓王康眸色悲涼,“犀首不曾負寡人,是寡人負了他。”
韓相安慰道:“王上,不必過度悲傷。楚國欺我,我們要報這個仇。”
韓王康凝視著韓相問道:“楚國國勢強盛,韓國弱小。寡人有這個機會報這個仇嗎?”
“秦國和楚國必有一戰。我們聯秦擊楚,便能洗刷楚國欺我之恥。”
“好。”韓王康雙眸流露出不可動搖地決心,“楚王施加給寡人的恥辱,來日加倍奉還。”
......
秦王駟在咸陽宮擺下酒宴,犒賞贏疾。
“我們攻打韓國,既離間韓楚,又趕走了犀首。此戰,我們收穫豐盛。”秦王駟放下酒樽,面向眾人道:“我們該對楚國動手了。”
贏疾道:“王上,楚國地廣,兵多。攻打楚國是否該放一放。”
“贏疾,你什麼都好。有一點,寡人不喜歡。”秦王駟道:“你太過謹慎。”
贏疾剛要開口說話,便被秦王駟制止,“十年前,寡人稱王。你說,寡人稱王是為了虛名,會遭到諸侯聯合攻伐。然,寡人不但稱王,還讓大秦名揚天下。今,寡人北掃義渠,震懾西戎;東破五國之勢,屢敗三晉;南取苴、蜀、巴三國數千裡之地。寡人要將苴、巴、蜀三國之地和秦國連為一體,我們就必須對楚國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