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中分為三派,作為領兵大將的王晉武自然是朱慎錐的鐵桿,溫體仁和張至發代表著內閣,楊嗣昌和陳新甲代表著兵部。
各自落坐後,朱慎錐的目光在眾人身上掃過,直接開口詢問關於如今遼東之事怎麼應對。
“臣以為遼東必救,錦州必救!”溫體仁想也不想先開口說道:“眼下建奴圍困錦州,雖有祖大壽領兵堅守,但錦州孤城恐不能久守,一旦錦州落入敵手,祖大壽同其部下被建奴所滅,我大明必在遼東遭受巨大損失,先不說遼東防線是否能擋住建奴後續進攻,如此損失也不是我大明能承受得起的。”
“首輔說的極是。”張至發附和道:“一旦錦州丟失,守軍被殲,必然天下震動。我大明局勢剛有好轉,先有寧山伯領軍在長城擊退皇太極,後又有孫傳庭、洪承疇圍殲高迎祥部的大勝。兩戰之捷令我大明士氣大振,朝政日漸穩定,可如這時候錦州大敗,損兵折將,恐怕有損監國威名……。”
張至發肯定是要跟著溫體仁說話的,但他這番話雖有附和之意,同時也點出了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遼東戰局的影響。
正如張至發所言,錦州一旦戰敗,甚至遭受巨大損失的話後果非常嚴重,朱慎錐透過兩次內外戰爭已確定了自己地位,現在大明正在朝著好的方面變化,一旦錦州沒了,甚至祖大壽全軍覆沒,那麼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可預料的,這點必須注意。
微微點頭,朱慎錐表示認可。如果當初祖大壽早點聽自己的建議,在皇太極還沒來得及徹底包圍錦州的時候就領軍南撤,主動放棄錦州,那麼也不會有現在的困局。
現在再說撤退已經晚了,皇太極的包圍圈已成型,以明軍對八旗的戰鬥力而言,小股部隊穿插南逃或有可能,但祖大壽想帶著錦州的軍民數萬人撤回寧遠根本就不可能。
如今祖大壽坐守孤城,錦州的局勢很是危險,如果不救錦州,那麼錦州必然會陷落,這只是時間的問題。等到錦州一丟,祖大壽全軍覆沒,如此大敗必然震驚朝野,這會對朱慎錐的地位帶來極大的影響,甚至動搖他監國之位。
“楊先生,錦州之事你身為本兵如何看?”朱慎錐轉而詢問楊嗣昌。
楊嗣昌雖和溫體仁政見不合,兩人私下也有矛盾,可今天卻不一樣,現在是朱慎錐找他們來討論遼東戰事,自然不會把個人因素放到公事之上。
楊嗣昌當即道:“臣贊同首輔和次輔的看法,錦州不可丟失,祖大壽部絕不能毀於皇太極之手,哪怕朝廷放棄錦州,後撤防線,但也不是現在,眼下救援錦州是必須的!”
楊嗣昌作為兵部尚書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而且他的戰略眼光也不差,甚至早就看清了朱慎錐對遼東戰場的打算。
楊嗣昌的想法和朱慎錐其實差不多,攘外必先安內,現在大明內部問題還沒解決,不急著先解決外部問題,只要穩住外部,不讓局勢惡化下去就行。等內部問題徹底解決,再騰出手裡處理外部問題也就是遼東戰場,這才是上策。
不久前朱慎錐剛剛取消了遼餉增派,還對西北各省進行了減免稅賦,其目的就是要穩定內部,解決掉流寇問題,恢復生產,掌控地方。
這點楊嗣昌非常認可,也暗暗佩服朱慎錐做事的魄力,朱慎錐和崇禎皇帝不同,如果是崇禎皇帝的話根本不會這樣幹,非得要兩手全抓才肯罷休,也不考慮是否都能抓得住呢。
有多大的胃口吃多大的飯,朱慎錐果斷捨棄了一部分,全力應對內患,只要大明沒了內患,區區建奴又算得了什麼呢?
建奴自萬曆年間崛起,雖兇悍異常,更讓遼東的明軍吃盡了苦頭,大明在遼東損兵折將數十萬,耗資更是無數,卻依舊無法解決建奴問題。
可就算這樣在楊嗣昌看來建奴並非真正的威脅,建奴再厲害也不過在遼東一隅,只要建奴打不進山海關,大明就穩如泰山。之前的己巳之變只是意外,如果不是崇禎皇帝起用袁崇煥這個眼高手低的玩意,皇太極如何能打到京師?
反而,地方的流寇才是心腹大患,流寇一日不除,天下一日不穩,而且流寇的破壞力可比建奴大多了,楊嗣昌熟讀史書,對於歷朝歷代亡國的例子瞭然於胸,當然明白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