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可真正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現在勉強湊了二十萬兩給遼東那邊,離袁崇煥要求的還遠呢。崇禎皇帝又不想從自己內庫裡拿私房錢墊上,可沒銀子又如何?他是皇帝不是神仙,變不出銀子啊!
驛站已經被撤裁了,可撤裁後的效果和崇禎皇帝所想的完全不同,撤裁節約下來的銀子就這麼稀裡糊塗沒了,崇禎皇帝心裡也胸悶的很。
接下來又沒什麼可以撤裁的,難不成對官府衙門動手撤裁人員?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驛站是企業編制,官員可是公務員編制,拿企業編制開刀問題不大,可要拿公務員編制開刀,崇禎皇帝就等於得罪了全天下計程車大夫,他不懂其他,難道這個道理會不明白?
再說了,這個方法別說實施了,就算是提出了也絕對不可能透過,滿朝文武肯定會激烈反對,這可是直接動了他們的根本啊。
所以崇禎皇帝現在已沒了繼續可以撤裁的可能,可銀子的空缺又怎麼辦呢?這時候有人提出實在不行的話就增稅,既然遼東戰事缺錢,為解決遼東軍費問題,可以向民間加派“遼餉”稅,讓地方和百姓分攤一下,反正大明地域遼闊,百姓眾多,全國上下幾千萬人呢,一人收一兩就是幾千萬的進賬,不僅能解決遼東軍費還能填補戶部的財政緊缺,一舉二得。
這個建議剛剛提出就有人表示反對,反對者說增派賦稅要慎重,老百姓的日子過的不容易,眼下大明各地天災頻頻,地方也有叛亂跡象,一旦增派這些賦稅就再加重了他們負擔,並不是什麼好辦法。
不過反對的意見很快就被壓了下去,表示贊同的人是大部分,並且提出加派遼餉是眼下解決財政問題的最好辦法,雖然這種做法對百姓有些影響,可相比大局來說這樣的影響還是能夠承受的。
先苦一苦百姓,讓百姓和朝廷同舟共濟勒緊褲腰帶過一段艱苦日子,袁崇煥不是承諾五年平遼麼?只要在五年內解決了遼東問題,那麼充其量也就天下百姓苦上五年罷了。
五年之後,等遼東戰事平定,天下也太平下來,這遼餉自然就可以停收了,接下來老百姓也就能過上好日子了。朝廷這麼做是為了天下啊,為了大明的江山,百姓乃大明之百姓,這點點付出不應該麼?
這句話一下子就說到崇禎皇帝的心裡去了,崇禎皇帝連連點頭表示贊同。
自從登基後,崇禎皇帝一直以中興之主要求自己,每天把自己弄的辛苦萬分,先不說天天熬夜看奏摺,和大臣們談話處理國事弄到三更半夜,就連平日裡對自己的要求也極為嚴格,在生活上更是勤儉到了極點,不斷減少後宮的開支,以減少宮中支出。
他的御膳簡單的很,每次用膳的飯菜就兩三道和普通人家沒什麼兩樣,就連他身上的衣服破了也不捨得做新的,讓自己的皇后在後宮幫他用針線縫補,這皇帝當到他這個份上,也算是前無古人了。
崇禎皇帝覺得自己作為天子都能吃這樣的苦,那麼作為自己臣民的老百姓和自己同甘共苦也是理所當然的。苦一苦老百姓,大家同心協力過幾天苦日子,為的是未來大明的中興啊!一時間,崇禎皇帝就做出了決定,從善如流聽從建議,開徵遼餉。
其實所謂的遼餉早在天啟年間就有了,不過那時候遼餉的徵收是交給魏忠賢來負責的,魏忠賢包括天啟皇帝心裡都很清楚,靠朝廷賦稅是支援不了遼東龐大軍費開支的,必須從其他地方想辦法弄錢。
不過當時的遼餉和現在的遼餉完全不同,魏忠賢的遼餉只是用了一個名義,但實際上徵收的物件不是普通老百姓,魏忠賢心裡清楚老百姓苦哈哈日子過的不容易,本來就榨不出什麼錢來,與其把精力放在老百姓身上,倒不如把目標放在士紳大族和商人身上。
這也是魏忠賢的閹黨被東林黨等各黨攻擊的主要原因,透過在江南等地向士紳大族和豪商們增派賦稅,再加上一系列的對外貿易手段,魏忠賢一年給天啟皇帝就弄了四百多萬兩銀子,四年中總計搞到了一千七百二十萬兩,這些錢不僅解決了遼東軍費問題,還滿足了北直隸和其他地方的財政支出。
隨著魏忠賢倒臺後,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被清算,當初有針對的增派賦稅也成了魏忠賢的原罪之一。
可現在倒好,在內閣眾人的討論下,崇禎皇帝居然撿起了當年魏忠賢所做的事,繼續徵收起了遼餉,而這一次卻把徵收目標從地方士紳大族和豪商轉移到了普通百姓身上,難道這麼做官員們會不清楚其中的區別麼?當然是不可能的。
能做到這樣級別的高官,他們哪裡不明白其中區別的道理?可問題在於屁股決定腦袋,他們作為士紳大族和豪商的代理人,自然不可能和當年魏忠賢一樣對這些目標下手,這等於損害自己的利益挖自己的根基啊!找個合適的理由,把針對的目標和負擔轉移到普通老百姓身上,這就最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