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笑死我了。”
“是啊是啊,太可樂了!”
“這節目不錯,叫‘胡椒麵‘對吧?”
富戶家裡,鄰居已經擠了滿滿一屋子。
滿屋子的人,笑得前仰後合,甚至還有人的眼角,帶著剛剛笑出的淚水。
“那個穿西裝的男人一點兒也不夠大氣,太小氣了,我嫁閨女,絕對不找這樣的人。”
“長成朱時茅這樣的姑爺,也不嫁?”
“長的俊有什麼用,人最要緊的是老實。”
“……”
“那個光頭大漢可真逗,一開始出來的時候,我還以為他是壞人呢,模樣太嚇人了。”
“就是,就是,我還以為從哪裡找的小偷小摸、地痞流氓、不法商販,沒想到是演員。”
“查查這演員,不像是演的。”
眾人議論紛紛,但當穿著火紅衣服的劉小慶再次出現,宣佈下一個節目時,立刻安靜下來,小聲地嘀咕著她身上穿的這件紅色襯衫。
眼裡,冒出一股購買的衝動和慾望。
燕京電視臺的導演組,聽取了方言的意見,適當地調整了節目的順序。
畢竟,整個春晚是大換血,但並沒有替換掉所有節目,像《風流歌》這樣的老節目,保留了下來,穿插在新節目中間,全當過渡。
因此,整場晚會的節奏是呈波浪式的。
一浪接著一浪,高潮接著高潮。
當然,節目好不好看,因人而異。
像武術節目,在場的男性觀眾看得興致勃勃,小孩們甚至當眾模仿起吳晶的一招一式。
但像周嬸這樣的女性觀眾,雖然覺得有趣,不過新鮮勁一過,就感到一陣乏味無聊。
出人意料的是,燕京臺彷彿未卜先知一樣,接下來並沒有放歌舞節目,而是畫面一變,突然出現了《舌尖上的中國》電影橋段。
這是方言特意準備的核武!
反正,《舌尖上的中國》要試播,於是就跟新聞紀錄製片廠商量,讓燕京臺來播放。
谷健芬作的配樂,好像是有味道的。
就像紀錄片的畫面,也是有氣味的。
伴隨著趙中祥聲音的出現,美食、音樂,再加上“年味”的主題,讓人既想流口水,又想流淚水,一下子,就戳中了觀眾們的心。
收看燕京電視臺的無數個家庭,無數個感同身受的觀眾,都在為之動容….…
與此同時,坐在電視機前的鄧在君、黃一鶴一臉懵然,就像腦袋裡引爆了一枚原子彈。
非要形容他們此時心情的話——
誰人打的太極拳!誰人使的獅吼功!
跟《舌尖上的中國》一比,《火燒圓明園》的絮、《垂簾聽政》的片段,他們引以為傲的大殺器,一下子就成了燒火棍。
“這個專案是文化部的重點電影專案,燕京臺是怎麼弄到手的!蹊蹺,太蹊蹺了!”
鄧在君快把眉頭擰成了一團。
王楓面色鐵青,“燕京臺今晚這出春晚邪性,太超乎常理了,背後肯定有高人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