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滬市飛往燕京的“子爵號”,平穩地著陸在首都機場,李小琳攙扶著李堯堂,慢慢地走下登機梯,就見機坪上站著一群人。
方言,也在其中。
“巴公!”
“巴兄!”
在一聲聲叫聲中,萬佳寶率先走了上去。
李堯堂既感動又無奈:“唉,都說了,不用來接機,你們偏偏,這又是何必,何必呢。”
“巴公,千萬別這麼說。”
章光年帶著馮木等人,笑臉相迎。
萬佳寶道:“巴兄,今年你七十八了吧?”
“對,七十八。”李堯堂說。
“我七十二,你七十八,加在一起,有一百五十歲,而我們還在不斷通訊,這是多大的幸福,巴兄,你使我感到幸福,你是我的真朋友!老朋友!”
“哈哈哈!”
長輩跟長輩寒暄,小輩跟小輩聊天。
李小琳跟萬芳、方言湊在一塊,邊走邊聊,“在你那麼多觀點裡,爸爸最喜歡的就是’嶺南文學‘,說這種深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文學,是有生命力的,是值得提倡的……”
“嶺南文學現在還只是個空殼子,跟之前的‘純文學’一樣,沒有任何代表作來支撐。”
方言說,等《一代宗師黃飛鴻》發表了,嶺南文學有了代表作來支撐,才能更進一步。
然後,嶺南文學發展了,這種紮根在民族地域文化的文學,也就有了支撐,也能更進一步。
一層疊一層,老千層餅了。
“你有沒有想過,給這種把‘根’紮在民族地域文化的文學,下個什麼定義?”
李小琳好奇道:“或者像反思文學、嶺南文學、純文學這樣,取一個好理解的名字?”
“還沒想好。”
方言露出神秘的笑容,“要等等看。”
“等什麼?”
李小琳和萬芳互看一眼。
方言笑了笑,要看《一代宗師黃飛鴻》能不能點起嶺南文學這把火,就算嶺南文學這把火燃起來了,還要看能不能蔓延全國,帶動全國各地興起挖掘本土的民族地域文化。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就在三人聊得熱火朝天時,李堯堂和萬佳寶正不動聲色地看向他們,特別是方言。
“小方又進步了。”
李堯堂感慨了一句。
“是啊,詩歌、散文、……”
萬佳寶笑道:“在戲劇方面,這回他在《商鞅》幫了不少忙,出了不少的主意。”
“你越這麼說,我就越期待明天的戲。”
李堯堂慢悠悠地拄著柺杖。
“讀了伱給我寫的那些信,我一直都想有點東西拿出來,以前是思疲力竭,不是無從下筆,就是寫得難以入目,真的是一籌莫展。”
萬佳寶道:“但我不甘心,我是要寫出一個大東西再死,不然,我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