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貪財的萬曆帝,就讓皇家印書局拼命攬業務,拼命做生意。
只要付錢,啥書都印。據說連聞香教造反的宣傳材料,都是皇家印書局給印的。
人家給錢了嘛,這職業道德和商業信譽,這稀裡糊塗的審查,也真是相當感人。
所以,朱由校所弄的《大明論壇》並不費事,甚至還小有賺頭。
…………….
皇帝真勤快耶,皇帝是要瘋嗎?請辭就批,都不帶隔宿的。
皇帝有些操切吧,這些辭官的可都是東林諸公、正人君子,偶爾打眼看錯了人,小懲大誡也就是了。
皇帝真英明,該我們五黨得勢了,東林黨都滾蛋才好呢!
李三才貪瀆案引起的風潮和震動,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惋惜也有人拍手稱快。
但皇帝的用人卻耐人尋味,沒用什麼三黨或五黨的人,也不是翰林出身的,而是直接從地方督撫中擢升了陶朗先和李起元入閣,可謂是極為少見。
陶朗先無黨,要是硬分的話,他與熊廷弼交好,勉強算得上楚黨吧!
李起元是真的無黨,且多數時間任外官,河南、陝西、南京都有他工作的足跡,少在京師朝堂。
孫承宗呢,同情東林,但力持中立;袁可立也是一樣,雖重風骨,也以敢言直諫聞名,卻反對黨爭。
至於袁世振和鹿善繼,兩個四品外官,精於專業,倒沒什麼好亂猜測的。
“朝堂上非東林即五黨,無黨或中立者甚少。聖上若想摒棄黨爭,怕是可用之人不多也!”
“楊漣、左光斗、方震孺等難道不是東林,皆放外官重任。”
“依在下看,聖上未必要盡棄東林,倒是頗欣賞清廉忠直的官員。”
“有道理,有道理。聖上極恨貪瀆,治罪李三才便是一例。”
“聖上也極厭奸商,與李三才有牽連的通州商人,嚴治賄賂偷稅之罪,個個被重罰,都哭天號地呢!”
“無商不奸,重農輕商,方固國本。”
茶樓內,貢士談論著,分析著。事關殿試,甚至會影響到日後在官場上的順逆,都是甚為關心。
“劉兄。”文安之喝了口茶水,對剛剛放下報紙的劉理順問道:“為何對聖上清退皇莊如此用心?”
劉理順笑了笑,說道:“在下只覺得聖上這清退之法甚是深奧,不知若推之全國,會是何種效果?”
停頓了一下,劉理順嘆息著說道:“在河南,土地多集於富紳地主,無地或租地百姓甚苦矣!”
朱由校清退皇莊是借鑑了一些後世的辦法,全部針對無地農戶,且賦稅採取分成制,可交實物,也可交銀。
領地農戶,賦稅按“民得五分,入官五分”收取,五年後地歸農戶。乍看起來,官府真黑,賦稅真重,竟是對半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