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只得解釋道:“那是因為以前的魯國君王,他有三個兄弟,他不想一個人享受國君的待遇,所以就定下規定,讓其他三兄弟與他一起執政。因此!魯國就有了三桓一同執政的開端。”
“糊塗!”樂歌怒道:“魯國自從有了三桓執政,君王的權力就開始架空了!就有了魯昭公的悲劇!”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那?你先生孔子是怎麼說的呢?”樂歌問道。
“我先生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曾參翻譯道:“先生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他的禮是形式上的禮。一個沒有仁德的人,他無法感受到由禮的行為而產生出的那種身心的愉悅感。他怎麼能感受到樂呢?”
“你先生說的?”
“我先生孔子說的!”曾參答道。
“好!”
“樂伯伯!”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仁德是根本!裝出來形式上的禮,這種人得不到禮樂的感受!
所以!三桓的所作所為,都只是做樣子、搞形式主義,沒有實際意義。
“再往下讀!下面是怎麼編排的?”
“是!樂伯伯!”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甯戚。”
“這一段是先生回答問題,解讀何謂‘禮’?”
“你先生是怎麼回答的?”樂歌追問道。
“一個叫林放的魯國人問孔子,什麼才是禮的根本。先生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實質而言,在形式上,不要過分地奢侈,還是節儉點好;就喪事而言,在形式上,不要過分地追求儀式上的面面周全,還是簡潔一些的好。形式上的禮不是真正的禮,而是!內心裡有沒有禮。而是!內心有沒有真正地哀傷。”
“好!”樂歌叫好道:“你先生這才說到點子上了!好!”
“謝謝樂伯伯!謝謝!”
孔子認為:禮節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禮的實質是內心有沒有,而不是表面形式上有沒有!
一個人在禮方面表現得再好,都不一定是真實的,只有一個人的內心裡有禮才是真實的!
世人一般都重視形式,而沒有注意到實質!後人推舉的也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實質!孔子看到這一點,而後人沒有看到這一點!實質重於形式!而不是形式!形式上是假的!
但是!形式也是需要的!可以起到教育作用。要是連形式主義都沒有了,那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