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就對了!好!”樂歌滿意地點點頭。
“樂伯伯!我記住了!我聽懂了您的意思,是的!我先生孔子的學說思想是建立在特定地環境基礎上的,沒有考慮到現實環境。這是他的最大缺陷!”
“是致命缺陷!”
“是!是致命缺陷!樂伯伯!”
“好了!既然禮樂作為你先生學說思想的一部分,那就把他編排進《論語》裡面吧!你說吧!我聽著!”樂歌道。
“是!樂伯伯!”曾參見狀,趕緊應和道。
曾參把竹簡拿起來,朝著上面看了一下,只得把前面的幾段又給刪除了。直接跳到下面的內容: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樂歌問道:“這是什麼意思啊?”
“樂伯伯!這句話的意思是:先生孔子談到季氏時,說:季平子用八八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象這樣違反《周禮》的事他都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情他做不出來呢?據《周禮》規定,一侑八人,八佾就是64人。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那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什麼意思呢?”樂歌裝著不解地樣子,問道。
對於後世的人來說,早已把這句話當成口頭禪了,也早已把語意給曲解了。大多數人的理解是:是想容忍,可實在是容忍不下去了。其實!這句話的原意不是這個意思。
曾參見樂歌樂伯伯裝比,為了不招惹他不高興,只得解釋道:“是接上句的,是說季平子的。是說季平子這樣地事他都敢做出來,還有什麼事他做不出來呢?”
“這不是‘忍’字麼?怎麼翻譯成‘敢’字了?”樂歌問道。
“樂伯伯!”曾參不滿地說道:“忍是忍心、忍耐、憋不住的意思!也就是說:季平子這種違背周禮的事他都能做得出來,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他做不出來呢?是這個意思!樂伯伯!忍!跟敢的意思相近!”
“哦?”樂歌裝著一副聽懂了的樣子。
心想:這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後人對它的誤解、曲解很深啊!
後世的人大多理解為是孔子的心情:孔子覺得自己無法忍受。其實不是,而是說季平子的為人:季平子這種違反規定的事都可以做得出來,以後他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呢?是這個意思。而不是:孔子覺得可以忍受,但仔細想想實在是無法忍受。不是這個意思!
後世的人解讀《論語》,大多是斷章取義。
“那?下面呢?”
“下面?下面?”曾參反應過來後,趕緊往下面讀。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先生孔子說:《詩經·周頌》中有一篇叫《雍》的詩上有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裡主祭。’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雖然都是魯桓公的後代,魯國當政者,但他們不是天子。他們怎麼能在自家的廟堂裡這樣做呢?”
“哦?”
“三家是指魯國的三桓!”為了避免樂歌追問,曾參解釋道:“魯國是一個特殊的諸侯國,它是除了君王外,還有三大家族共同執政。這三大家族就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為什麼魯國會有三桓與君王一起執政呢?樂伯伯!你不要我細說了吧?”
“我老了!記不清了!說!呵呵呵!”樂歌倚老賣老,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