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劍身中央,鑄刻著兩個大篆,字跡清晰,正正方方,赫然便是“龍淵”二字。
結合那劍柄處的北斗七星標記,霍思寧已經隱隱明白了這把青銅重劍的來歷。
想到這把劍的各種傳說,霍思寧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從頭上拔下一根頭髮,對著那劍鋒吹去。
不過彈指間,一根髮絲就斷成了兩截。
霍思寧仍不信邪,在她那儲物戒指裡翻找,找到了一根鐵棍,拿著那劍就對著那鐵棍砍去。
“咔嚓!”
劍光閃過,一根如小拇指般粗細的堅韌鐵棍,竟然如同豆腐一般,被那劍氣直接切成了兩段,而且斷口光滑平整,幾乎毫不費力。
這一刻,看到這把寶劍的表現,霍思寧已經完全肯定了自己的猜測。
縱然是淘過不少古董物件,也見識過不少世面,霍思寧卻從未想過,這世上真有如武俠中形容的“吹毛斷髮,削鐵如泥”一般的寶劍,但是現在,她居然誤打誤撞地得到了一把,更為重要的是,這把劍,還有著一個不同凡響的名字。
華夏文明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極為輝煌的青銅器史,古代工匠積智慧技藝於一身,最喜歡的就是在青銅器上描文繪畫。
青銅器物的貴重,不光是器物本身,還在於青銅器上雕刻的銘文。
通常情況下,一件同樣的青銅器諸如三足鼎,銘文越多的那一件,起價值就越大。
而在銘文工藝上,有一項被稱為金銀錯的精細工藝,如一抹絢麗的晚霞,照耀了整個青銅器時代。
所謂金銀錯,即是用金銀絲在青銅器的表面上鑲嵌成花紋或文字,在銘文中,無疑是最貴重的一種,這種技術,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其藝術價值和工藝水平,足以體現出古代匠人的超群智慧。
霍思寧手中的這柄劍,劍身上那兩個發出絲絲金光的字,用的正是錯金銘文。
霍思寧原本還以為,所謂錯金,就如現在的工藝品一般,是事先在表面上刻好字,然後用金絲填補,冷卻後加以修整的,但是當她伸出手撫摸到那兩個錯金銘文之後,她就發現,她好像錯了。
這兩個字嵌於青銅內裡,撫摸上去劍身平整,好似渾然天成一般,完全看不出任何鑲嵌的痕跡,這絕對不是後期填補修整出來的。
霍思寧心中不由得嘆了一口氣,難怪直到數千年後的今天,金銀錯這項技術,仍然被現代一些青銅器專家和愛好者津津樂道,拍案叫絕。在古代那種沒有任何高科技設施輔助的情況下,靠純手工就能製作出如此精湛的物件,這真的不能不讓人佩服。
看著劍身上熠熠生光的“龍淵”二字,霍思寧不由自主地喟嘆了一聲。
說起華夏國古代十大名劍,恐怕很多人都能道出其中一二,但是要細數每一把劍的名字,恐怕就不那麼簡單了。
當然,華夏曆史、傳說中存在的眾多名劍,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史書對它們進行過排名,這十大名劍的排名,不過是民間自撰然後傳播出來的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