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別墅的晚上,霍思寧並未感覺到疲憊,突發奇想的她決定把那個古怪的大水缸敲開來看看。
霍思寧在古玩街一共買了兩個水缸,之前在鬥魚大會上她用了一個,結果在鬥魚大會上兩條華夏錦鯉被送進了研究院,那個大水缸研究院卻是沒有拿走。
大水缸很大,霍思寧捨不得扔,索性直接讓吳均又送回了別墅,擺放在院子裡正好可以養另外的四條華夏錦鯉。
剩下的那個鋦過的水缸她則讓吳均給搬進了地下室裡,吳均雖然覺得奇怪,倒也不是對嘴的人,並未詢問緣由。
自從顧敘告訴她那個大水缸是鋦過的之後,她就意識到那隻水缸有問題一定是出在那個鋦過的疤痕上。
因為兩隻大水缸無論是從材質還是胎釉紋理都完全一致,另一隻水缸探過去避水珠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一隻卻能讓碧珠閃爍,唯一的可能就是這個水缸被人動過了手腳。
霍思寧的目光落在了水缸底部,好一番查詢,才在水缸底部一個不起眼的邊角處發現了一點不同。
如果不是她事先知道這水缸修補過,如果她沒有仔細查詢,一定找不到這個痕跡。
陶瓷堅硬耐磨損,但是卻有一個缺點,容易碎。
每當一件瓷器破碎後,便無計可施,留著無用,棄之可惜。
於是匠人們便開始琢磨如何將破碎的瓷器修補好。
經過了艱苦的摸索實踐,失敗成功,在實踐中總結理順和規範出一套合理的鋦瓷技藝。
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金剛鑽”和“鋦釘”,繼而便產生了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
在古代瓷器是貴族產物,普通老百姓很難能夠擁有一件,所以格外珍惜。
然而如今陶瓷技術越來越精湛,鋦瓷匠人卻是越來越少。
古語有云:“沒有這金剛鑽,就別攬這瓷器活”,說的就是鋦瓷這門古老的民間手藝。
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把碎瓷片修復起來的技術,通常被修復好的陶瓷器皿上都會有很明顯的補丁痕跡。
霍思寧感到很是震驚,她這段時間特意查過一番資料,也查到了不少做瓷器鋦活兒的手藝人,卻沒有一個人有這樣精湛的手藝,能夠讓鋦過的瓷器完好無損看不出修補痕跡。
這就太奇怪了,霍思寧心下疑惑,同時對於這個瓷缸內部糾結藏著什麼秘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個破舊的陶瓷水缸是不值錢的,根本不值得請動一個技藝精湛的鋦瓷師傅出手。
所以霍思寧覺得那個古玩街飯店老闆說的話也不可信,要麼就是他自己沒有搞清楚,要麼就是誤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