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目前的作戰計劃,是否應該根據這種局勢變化,再次做出針對性的調整呢?
“是否仍然要在一個月的時間結束後進攻奧地利?”
格奈森瑙和施泰因收到訊息後,就已經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了。
現在兩人對望了一眼之後,施泰因首先說明了政治層面的考量:
“臣以為,英國加入法國和奧地利的陣營,目的可能僅僅是為了佔一個道義上的名頭。
“也可能是英國人攪合大陸局勢的本能導致的習慣性的做法。
“他認為奧地利承受不住我們的進攻。
“認為我們和露西亞能夠改變大陸上的相對均衡的局勢,所以他們要加入相對弱勢的一方維持平衡。
“與此同時,大明方面的問題,我們暫時不需要考慮。
“英國與大明的關係的橋樑,是他們的王儲和大明皇帝的孩子。
“關鍵是,他們的關係並不是正式的婚姻關係。
“嚴格意義上講,英國與大明之間,並沒有任何直接的公開的的合法關係。
“更重要的是,是否利用英國與大明的這種關係,選擇權在於英國人,決定權在於大明。
“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英國人應該也不會拉大明下場。
“因為那基本上意味著英國要放棄獨立身份,正式要成為大明的一個藩屬國了。
“喬治四世沒有受到足夠的壓力之前,是不會放棄現有的絕對權威的。
“與此同時,我們與英國人之間,也很難實際的爆發戰爭。
“在我們實際吞併奧地利之前,英國人都沒有直接下場參戰的理由和需求。
“不過我們應該馬上安排外交人員,去聯絡露西亞人,提議簽訂類似的備忘錄或者說是同盟。
“同時去找義大利人,給他們開出更好的條件,務必把義大利人拉過來。
“可以承諾,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土地,以及法國在地中海的土地,全部讓給義大利人佔有。
“就算是義大利無法在戰爭中主動發揮作用,只要卡在法國人和奧地利人中間,就能夠起到巨大的實際作用了。
“向露西亞人建議,拉義大利進入我們的同盟。
“義大利人的戰鬥力在泰西不算墊底,同時所在的位置足夠險要,露西亞人應該能夠理解它的意義。”
施泰因說完之後看向了格奈森瑙,格奈森瑙馬上說明了戰爭層面的規劃:
“如施泰因閣下所說的情況,我以為我們沒有必要改變對奧地利的戰爭計劃。
“甚至還應該更加的積極主動,儘可能的在戰爭爆發之後,用最快的速度擊潰奧地利。
“不過在法國方面增兵的計劃,卻要儘可能的加快速度,也要加大力度了。”
威廉三世聽完之後稍微沉默了一會兒,就直接點頭接受了文武兩方面的說法。
然後按照兩人的建議,下達了一系列的命令。
安排外交人員去義大利和露西亞,同時加快調兵遣將的速度。
並直接下令,正式以出兵奧地利,統一德意志的名義,加大動員的規模,同時向國內發放國家債券。
同時向各個銀行增加貸款的數額,為戰爭做更加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