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俄國人大力支援巴爾幹半島各民族的起義,自然引起了奧匈帝國的忌憚和防備。
奧匈帝國最強大的盟友是德國,但德俄奧三國又處於三皇同盟的狀態。德國在此方面的外交態度很是模糊,既不支援俄國介入奧斯曼帝國,又不支援奧匈帝國維持原狀,處於一種比較中立的態度。
奧匈帝國只能轉而將自己的目光放在另一個盟友的身上,那就是已經初步實現改革的西班牙。
雖然西班牙也是一個極度衰弱的帝國,但目前的改革已經讓西班牙回血,稱一句歐洲強國並不為過。
在德國並不直接支援奧匈帝國的情況下,奧匈帝國最能靠得住的盟友也就只有西班牙了。
當然,奧匈帝國維持巴爾幹現狀的希望肯定不會只放在西班牙的身上。最主要的還是一點,那就是英國人並不願意看到俄國在巴爾幹半島擴張勢力範圍,更不願意看到俄國人掌控君士坦丁堡和海峽。
在奧匈帝國的外交大使聯絡西班牙政府之後,內閣又緊急召開了會議,並且邀請卡洛參加。
對於這段歷史,卡洛也是有所耳聞的。最終俄國和奧斯曼帝國還是爆發了一場戰爭,歷史上被稱作第十次俄土戰爭。
歷史上的第十次俄土戰爭以俄國的勝利為結局,但戰果卻被英奧俄三國共同瓜分。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戰爭讓奧匈帝國獲得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也變相的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非常著名,那就是皇儲斐迪南在薩拉熱窩被刺殺。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的一座城市,而皇儲斐迪南被刺殺的原因,則源自於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關於波黑兩個省份之間的衝突。
奧匈帝國方面希望西班牙履行盟約,在外交方面給予支援,確保奧匈帝國有足夠的底氣反對俄國對巴爾幹半島局勢的強行干涉。
卡洛熟知這段歷史的發展,自然也明白奧匈帝國是沒有參與這場戰爭的。只是在外交層面支援奧匈帝國,對西班牙來說是沒有任何損失的。
雖然這會得罪俄國,但俄國在歐洲的最東邊,西班牙在歐洲的最西邊,兩國之間也沒有任何利益瓜葛,得罪了也就得罪了。
更何況沙俄帝國的壽命也不長了。奧斯曼帝國是一個腐朽的古老帝國,沙俄帝國又何嘗不是呢?
並不徹底的改革給沙俄續了一口氣,但這口氣能維持多長的時間,卡洛心中是十分清楚的。
別看歐洲五大傳統列強表面資料十分誇張,實際真正強大的國家就只有三個,那就是英法德。
英法德在工業和經濟方面均碾壓俄奧兩國,也是目前世界前三的強大列強。
俄國打贏了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戰爭,但最終卻不得不向奧匈帝國以及英國退讓,根本原因正是因為俄國的衰弱和英國的強大。
要是巴爾幹半島的爭端只有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俄國參與的話,俄國甚至有信心在打贏奧斯曼帝國之後和奧匈帝國開戰,完全掌控巴爾幹半島的局勢。
但可惜,奧匈帝國背後站著德國,奧斯曼帝國背後又站著英國。俄國想要完全掌控巴爾幹半島極其困難,正如同現在的西班牙想要掌控直布羅陀一樣。
經過內閣會議討論之後,西班牙政府正式給出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同意在外交層面支援奧匈帝國,支援列強不干涉巴爾幹半島的局勢。
得到西班牙政府的支援之後,奧匈帝國政府總算是鬆了一口氣。雖然西班牙比不上歐洲五大傳統列強,但在歐洲也絕對是強國。
西班牙的外交支援對奧匈帝國來說還是很重要的,相信也能讓俄國在對巴爾幹半島進行謀劃的時候,更加慎重的考慮一些問題。
在奧匈帝國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卡洛已經在讓軍工廠準備生產一批新的武器裝備和火炮炮彈了。
第十次俄土戰爭的規模相當龐大,雙方動用的軍隊人數超過百萬人,火炮數量超過4000門。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出現了大兵團的較量,裝備了有膛線的槍炮,並且利用了鐵路和戰地電報進行通訊。
這也讓戰場的規模變得更加龐大,戰爭方式也較之前的戰場有所變化。這場戰爭的戰鬥以及寬的正面較量和較大的縱深為特點,是值得西班牙軍隊學習的。
而交戰雙方也必定會需要大量的武器裝備,對於西班牙的軍火工廠來說,這是一次潛在的出口軍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