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就是挑選適合作為小學校區的建築,第二步就是完成清掃並且分隔出一個個教室和宿舍。
期間最大的動作就是把破損的窗戶和門重新修補,這也是改建小學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
甚至這三個月的時間有一半用在了尋找建築方面,真正的改造工作只用了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
按照目前的進度來看,在今年九月之前,兩個大區有希望改建出超過60所小學,義務教育也可以在兩個大區正式啟動。
60所小學肯定是不夠的,但前期學生們擠一擠也不是不行。在學校不夠的情況下,也可以優先招收6到12歲的適齡兒童。
等到學校數量足夠之後,再可以將招生範圍開放至所有年齡段。
是的,西班牙的小學義務教育將會開放至所有年齡段,哪怕是成年人也可以參加小學義務教育。
但為了公平,同樣也是為了6到12歲真正年齡的小學生健康的發展,這些年齡較大的“小學生”並不會和12歲以下的小學生處於同一所學校。
畢竟6到12歲的真正小學生和十幾二十歲的青年相比,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獎學金的競爭肯定會陷入劣勢。
在教育發展的同時,1876年5月,歐洲的局勢也有了稍微的變化。
倒不是歐洲列強,而是曾經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奧斯曼帝國國內的變動。
因為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非三洲,又掌控著歐洲極其重要的海峽君士坦丁堡海峽,因此奧斯曼帝國的變動引起了歐洲各國的密切關注,又以英國,奧匈帝國和俄國最為甚之。
其實也很好理解。奧匈帝國和俄國對巴爾幹半島有著各國皆知的野心,而巴爾幹半島的主人正是奧斯曼帝國。
英國人對君士坦丁堡海峽周邊的局勢也相當關注,畢竟歐洲攪屎棍的名號不是白叫的。
奧斯曼帝國局勢的變動源自帝國的衰弱。這個曾經橫跨三洲不可一世的龐大帝國,目前早已變成了腐朽孱弱的老者。
帝國雖然還維持著最後一口氣,但也就只是吊著一口氣而已。相較於歐洲傳統列強來說,奧斯曼帝國如同一塊帶分割的肥肉,還是毛都被剃乾淨的肥肉,根本不扎嘴。
早在去年年底,因為小亞細亞半島的中部和北部地區發生大饑荒的原因,就引起了整個奧斯曼帝國的混亂。
但歐洲各國只是密切關注奧斯曼帝國的局勢,彼此之間又呈互相鉗制之勢,沒有任何一個列強有信心在其他列強關注之下干涉奧斯曼帝國的局勢。
但自從今年五月起,奧斯曼帝國的局勢再次迎來了變動。
時任奧斯曼蘇丹的阿卜杜阿齊茲被以米德哈特為首的奧斯曼帝國有識之士廢黜,改立穆拉德五世為奧斯曼蘇丹。
這原本只是奧斯曼帝國內部的一次權力更迭,按理來說不會引發局勢的變動。
奧斯曼民眾所希望的是一位能帶來新的憲法的蘇丹,讓奧斯曼帝國走向君主立憲制,變得更加民主,並且推動改革,使國家走向復興和強大。
按道理來說,穆拉德五世受法國的影響極深,是有希望完成上述步驟的。
但偏偏穆拉德五世對奧斯曼帝國北邊的鄰居沙俄帝國並不感冒,甚至非常敵視。
一位敵是沙俄帝國的奧斯曼蘇丹,這自然引起了俄國人的關注和不滿。沙俄帝國早就想掌控君士坦丁堡海峽來控制黑海艦隊前往地中海的出海口,自然對奧斯曼帝國的混亂幸災樂禍,甚至巴不得奧斯曼帝國越來越亂。
一位敵視沙俄帝國的奧斯曼蘇丹明顯是很好的藉口,這也讓沙俄帝國在外交方面更加積極的介入奧斯曼帝國的事務,比如支援同為斯拉夫兄弟的塞爾維亞獨立。
奧斯曼帝國的混亂並不只俄國在關注,英國和奧匈帝國同樣也在關注。
俄國毫不掩飾的介入巴爾幹的事務,這讓同樣對巴爾幹相當渴望的奧匈帝國十分不滿,並且表達了與沙俄完全相反的態度,那就是更支援巴爾幹保持現狀,畢竟一個腐朽的奧斯曼帝國更加利於奧匈帝國滲透巴爾幹。
其實早在去年下旬,俄國外交大臣戈爾查科夫就和奧匈帝國展開了秘密商談,商討關於俄奧兩國共同向奧斯曼帝國施壓,迫使其允許起義頻發的黑塞哥維那和波斯尼亞二省實現自治。
奧匈帝國自然明白俄國的打算,因此沒有同意俄國外交大臣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