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抬頭看了一下,回眸道:“雨越下越大了,那邊好像有座房子,咱們先過去躲躲雨,等雨稍停就走罷。”
“只好如此了。”婦人道。
兩個女子便提著裙子,轉悠著朝那座小茅屋跑過去。
這時,先前那個年輕軍戶“張勇”也上場了。他與兩個女子一起跑到了那茅屋前面。張勇與春寒停下來,對視了一眼,都轉過了身去。春寒迴避之後低著頭,抓起了襖裙上衣下襬,似乎有點害怕、又有點羞澀。
張勇抬頭看了一會兒天,又拍打著袖子,好像被淋了雨似的。他又向兩個女子那邊走了兩步。
春寒回頭看了他一眼,後退兩步,驚呼道:“你要作甚?”
張勇站定,伸手做了個安撫的動作,挺胸道:“娘子勿怕。俺乃大明官軍軍士,軍中將軍常道,俺們的本分是保土安民。去年底韃靼人入寇,俺們為守衛鄉土、折損了好些弟兄。今日俺遇到兩個百姓躲雨,必不會輕薄非禮;否則何以面對陣亡弟兄的在天之靈?”
“好!好……”人群裡頓時一陣喝彩,稍稍打斷了臺上的戲詞。
朱高煦也十分滿意地撫掌稱讚,他轉頭對後面的兵部尚書齊泰道:“就算不識字的軍戶,也看得懂這戲。”
齊泰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抱拳拜道:“聖上明鑑。”
等人群裡的喊叫聲稍停,臺子上便一人一曲,唱起了小曲來。先是春寒唱一曲,詞兒很簡單,歌詞內容、大致是稱讚張勇英武正派、還識得大義。詞是侯海寫的,這一首小曲的曲子是“好一朵茉莉花”(中山王徐達作)……
後面還有別的曲子,有的是賢惠翁主現譜的曲,詞都是軍中文官們寫了、朱高煦改得更直白好懂。明朝的樂曲,無論是戲、還是小曲,吐位元組奏都很慢;加上歌詞簡單,大夥兒都很容易聽懂。
連朱高煦也漸漸入戲了,十分入神地體會著戲臺子上的故事,從張勇與春寒的相識、相知、傾慕、思念中,跟著戲感受了下去。
整場戲表演到半個時辰左右,終於到了傷感的離別戲。
“春寒”面對著看官們,動人地傾述著:“大同府李家的公子雖才貌雙全,媒人在爹孃面前多般誇讚。可是奴家的心已……幸得奴家的爹孃通情達理,必定能懂女兒的志向,女兒只愛慕英雄。奴家也不該勸阻張勇去北征,唯有讓他為國效力,跟隨聖上北征韃靼,才能讓鄉親安居樂業,不再家破人亡。”
她傾述罷,便拿起了一枝筆來,說道:“奴家這就寫信給張勇,讓他明白奴家的心。”
當春寒把那封信(侯海作)讀出來時,火光中許多將士的眼睛都亮晶晶的,似乎閃出了淚光。
春寒離開後,一隊軍士披堅執銳走上了戲臺,“張勇”也在其中。張勇拿著一封信埋頭看著,抬頭說道:“俺在巴國公的麾下,奉旨到了臚朐河。一定要英勇殺敵,忠於大明!”
就在這時,有人喊道:“敵軍衝陣!”
便又有一隊軍士穿著繳獲的韃靼人衣甲奔過來了,兩邊揮舞了一陣刀槍,彷彿戲曲裡的武戲一般。在鑼鼓的聲音中,大夥兒漸漸退場。
很快便是最後一幕,春寒拿上來了一把琵琶,彈唱起了小曲:“梅香飄滿驛路,鴻雁翱翔成行。春寒倚在亭中,眺望出征方向。回想雨中初見,鴻雁送去嬌|娘念想。勇士忠君保國,春寒傾心不忘……”
曲子是賢惠翁主寫的,曲調簡單動聽。春寒彈唱到第二遍時,前面許多將士也跟著唱了起來,聲音越來越大。
這時朱高煦忍不住轉頭,看向侯海道:“從明晚開始,叫他們到每個軍營去表演一遍。”
侯海在將士們的歌唱聲中,抱拳道:“臣遵旨!”
周圍的人們似乎還意猶未盡,朱高煦已帶著賢惠翁主和文武官員離開了營地。
他回到中軍大帳時,賢惠翁主的聲音輕聲問道:“聖上,妾身聽說真有張勇這個人,戲裡的事是真的麼?”
朱高煦回過頭,沉吟道:“既然是戲,哪能全然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