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怎麼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水和火作為元素,還剛好一個是“水火相融”,一個則是“水火不容”?
十年前,落霞關大敗,梁軍死傷無數,被迫與北疆簽訂不平等互市協議,導致大梁國庫空虛。
而這場戰敗的原因則是北疆人莫名其妙地得知了梁軍的行軍路線,導致十萬大軍在北上的時候遭到偷襲。
元興帝得知訊息後勃然大怒,並下令調查究竟是什麼人洩露了我軍的行軍路線。
最終發現這一切都和清河盟的情報網有關。
據說官差在多處帶有清河盟標誌的商鋪和驛站內發現了北疆探子的蹤跡,又在亓玉山的私人住處發現了大量來歷不明的銀子。
元興帝以此為證據,認定了是清河盟貪圖錢財,通敵叛國,才導致落霞關一戰大敗北疆。
縱使亓玉山一口咬死自己是被冤枉的,但鐵證如山,最終他還是被處以淩遲,梟首並將屍身懸掛於午門外三日,以此警告世人通敵叛國的下場。
而清河盟的其餘成員也先後遭到了追殺。
從那時起,清河盟徹底解散,盟中成員死的死、逃的逃,活下來的大多都隱姓埋名,過上了普通人的日子。
但由於清河盟在民間聲望不凡,元興帝害怕引起民亂,就昭告天下說落霞關一戰戰敗是因為軍中出了叛徒,並將那人秘密處死。
而被淩遲示眾的亓玉山,其實是頂替了那名“軍中叛徒”的身份受刑的。
所以直至今日,民間百姓依舊不知道清河盟解散的真正原因。
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清河盟畢竟是民間自發的義士組織,無償為百姓伸冤、伸張正義,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最終因為資金不夠才不得不宣告解散。
還有些陰謀論者,說清河盟由於經常揭發地方官府壓榨百姓的行為,被某些權貴之人記恨上了,想方設法搗了他們的大本營。
總之,不管民間是什麼說法,鮮有人將清河盟和落霞關戰敗聯想到一起。
但京中不少官員,尤其是年紀稍長些的,都知曉其中內情。
隨著對清河盟瞭解得越來越多,傅彥也開始懷疑清河盟是否真的已經被完全剿滅?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聖上下令追殺盟中成員,也很難一個不落殺幹淨。
按照清河盟的規模,能做到盟主之位的人,必定不簡單!
亓玉山可能已經提前猜到了自己將要遭遇不測,所以,他定會留有後手,將清河盟託付給一位身份不容易被發現的人。
甚至有可能已經內定好了下一任盟主。
而這些所謂的清河盟餘孽,保不準也還在某處秘密計劃著什麼事情。
傅彥盯著鄭晨的檔案,心中浮現出一個猜想。
有沒有一種可能,鄭晨就是亓玉山死前託付的那個人?
若鄭晨是清河盟的人,又被元興帝發現了他的身份,元興帝自然容不下他。
所以元興帝才會將鄭晨貶為庶民,流放嶺南。
畢竟死一個官員容易引起不小的轟動,但死一個庶民就猶如一滴水落入大海,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
壞了!如果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那麼鄭晨很可能已經在去往嶺南的路上遭遇不測!
不行,不能讓鄭晨就這麼死了。傅彥心想,他還有很多事情沒查清楚,他得保住鄭晨!
可是自己現在能做什麼呢?
怎麼到了今日才發現?傅彥自責地心想,要是早點發覺事情的不對勁,是不是就可以派人暗中將鄭晨保護起來?
現在倒好,他連鄭晨人在哪都不知道。
在偌大的嶺南要找到一個人,堪比大海撈針。
傅彥扶額,犯起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