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事件過後,羅蕙錫遭受到更為猛烈的輿論風暴,不止保守派,連同進步派都不再同意她的觀點,連同許多女性也同樣加入指責她的行列。
羅蕙錫毫不妥協,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但逆時代風潮的人,無法以一己之力抵抗社會共識,她的畫展無法舉辦,文章也無法發表,基本的生活也無法保障,徹底淪為社會拋棄的人。
只能依靠賣畫和寫作勉強為生,人生因為一場出軌而急轉直下,在52時,窮困潦倒的死於首爾的一家貧民救濟院。
這位前衛女性羅蕙錫,在韓國近現代史上是位頗具爭議的人物,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韓國主流仍然認為她是一位因出軌而被丈夫拋棄的女子。
一直到李龜烈的《羅蕙錫評傳》出版,其中羅蕙錫的文章被人閱讀,才終於有人願意正視這位新女性。
“芝玉ssi覺得怎麼樣?關於羅蕙錫。”
李滄東這麼問她。
其實關於羅蕙錫,她現在被拓展為人權運動家,女性主義的先聲,沈芝玉以前就有了解過。
但是要讓她評價,也許是不太聰明。
羅蕙錫不是沒有被社會教育,也不會不知道什麼是對的,應該做的,甚至可以說,只要她不出軌,她的人生會一直順遂。
“不聰明,但是又好聰明。”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即使再怎樣也不低頭,確實值得被記住。
即使現在,對待男女,不也是兩套標準嗎?
沈芝玉好像知道為什麼李滄東會選擇她了,雖然她是個標準的投機主義,有著趨利避害的天性。
愛情也許沒那麼重要,但是追求愛情的這份權利非常重要。
這關系一個人作為獨立個體的自由。
“可是我不理解,愛情不應該是枷鎖,是責任,是選擇對方成為命運共同體,願意和對方休慼與共嗎?追求愛情的權利也不應該是出軌的理由吧?”
沈芝玉對於自己理解不了的角色,真的很難演好。
一旦提到愛情就已經不理解了,再加上出軌,就更加糟糕。
完全沒辦法共情。
焦慮的感覺,感覺自己做不到也演不好,會搞砸,也會辜負李滄東的信任,沈芝玉就已經感覺氣悶了。
“芝玉ssi,羅蕙錫如果只是貪圖出軌刺激,就會變得很俗氣,權利、壓迫和反抗,才是重點。”
李滄東如果要刻畫愛情的重要性,就不會選擇沈芝玉,明明有張高敏感的易碎面孔,卻意外的,和愛情電影不搭。
他也看出來沈芝玉的情緒。
“我有選擇你的理由,全度延當初也恨我,說不要和我合作了,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
在挖掘演員這點上,李滄東還是很有自信。
何況沈芝玉並不是那種,真正的乖乖牌。
她不是那種老師家長怎樣講,就怎樣做,完全不考慮的孩子,她只是,足夠擅長忍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