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不僅蕭夷光連上請罪疏,蕭氏眾人也將姿態擺到了塵埃裡。
親弟謀反,蕭韶羞憤欲死,她一日遣使三回,往益州送信勸誡,想要先將人穩住,起碼不能在這關頭將雷引爆。
沒想到蕭岧仗著在益州經營數年,反倒專門派人到建鄴,說要悄悄將她與八娘等人帶走,再教幷州鐵騎一同反了大周。
若她不答應,蕭岧自己在益州起事,定會連累建鄴城內的蘭陵蕭氏,到時天子輕而易舉的就能將他們抓住處置。
若蕭韶答應了……她怎麼可能會答應!陛下又不是木偶,只要八娘不見一日,定然會立馬派人追尋,她們的陰謀就會暴露!
況且八娘在使者又找上左僕射府時,就要回宮稟告陛下,是蕭韶將她勸了下來,若朝廷知道此事,尤其是謝氏,一定忍不住跳出來與益州撕破臉,到時蕭岧怒而發兵,可就全糟了。
沒想到就在她們安撫蕭岧,預備調兵回防的時候,謝氏不知從哪聽來了風聲,將此事先跟陛下挑了出來。
蕭岧聞說事情暴露,先一步起兵,打亂了蕭韶的所有計劃,還連累了八娘,也得了個知情不舉的罪名,軟禁在椒房殿……
謀反大罪,按小了說也該株連九族,蕭韶在府中忐忑幾日,天子卻沒有發兵捉拿的跡象,她明白過來,天子是忌憚在外徵戰的幷州鐵騎。
生為周人,死為周鬼,蕭韶對大周忠心耿耿,自然也不會讓這等事教天子為難,於是主動修書一封,寄給前線的蕭恪,教她為國盡忠,千萬不可因阿舅的事與朝廷起了間隙。
然後卸下公府裡的事務,蕭韶天不亮就帶著蕭氏乾元站到承天宮門口,請天子賜罪,一直立到午時才蹣跚歸府,第二日照舊如此。
承天門是同僚上朝下朝的必經之路,人一多,難免有向他們指指點點的,政敵路過時,也會說些陰陽怪氣的酸話。
蕭氏小輩借了皇後與長輩的光,平日被人鞍前馬後的奉承著,哪裡受得了這份奚落,可不受苦就要掉腦袋,他們只好縮在長輩的背後,盡力垂下臉。
元禎聽人轉述蕭韶的所作所為,抑鬱的心思才稍稍展開些,不料下一刻朝堂上就起了爭執,兩撥人馬不顧身份,吵得臉紅脖子粗。
謝濟大有痛打落水狗的架勢,先是連上三封奏章,要求天子廢後、楚王廢妃,又在朝會上暗搓搓要求蕭丞相免冠,跟左僕射站到宮外去。
雖都姓蕭,蕭智容與蕭韶早就出了五服,血脈早就稀得不能再稀,若論親戚關系,她的妻子還是元禎的姑母呢,難道要元禎連親姑母也一塊處置了?
謝氏門人振振有詞:“蕭岧謀反,蕭氏知情不報,合該以謀逆罪論處。”
不等旁人說話,張十一郎先反唇相譏:“若要謀反,左僕射早就跑了,還用得著等到今日?”
元禎頗有些驚訝,許是怕旁人眼紅,張十一郎向來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朝會上除了有關朝廷買賣事宜,他是不會開口建言的,今日這是沖冠一怒為紅顏?
南逃時世家子弟對蕭夷光的覬覦,她可還記著呢!
謝簡覺得他不可理喻:“打斷骨頭連著筋,左僕射是沒有出逃,萬一蕭岧兵臨城下,你就敢擔保她不會起二心?”
有人義憤填膺的喊道:“左僕射就是大忠臣,我敢擔保,拿腦袋擔保!”
今日朝會,主要是商議對蕭氏的處置,元禎特意剔除了蕭氏的姻親門人,就是怕有人徇私舞弊,想不到經過篩選後,還是有不少大臣相信左僕射的忠心。
朝堂上又分為三派,江南世家恨不得今日就將蕭氏滅族,中原世家為蕭氏辯解,隨鄭伯康進京的江州勳貴則緘默不語,默默支援元禎。
連司馬將軍也從前線寄信回來,為蕭夷光求情:“皇後純善,京口危難之時尚未棄陛下而去,今怎會與蕭岧同流合汙?逆賊一人之過,萬不可帶累他人……”
若是旁人求情,元禎早就將其奏章扔到廢紙堆裡,可司馬將軍麾下還有京口衛,她只能提筆安撫,告訴她自己不是不辯忠奸的昏君:“老將軍之信,朕已看過,冤債有主,皇後其人……”
十二旒冕泠泠作響,教元禎回過神來,覺得通天冠底下的額頭又開始發痛,處理蕭氏事小,可有許多原本不相幹的人也幫著求情,這就讓她生出警惕心。
雖說司馬將軍不至於為蕭氏造反,但是做天子的,還是希望臣子們不黨不群,勇敢與逆臣割席。
顧七娘站出來說話,她久在中樞磨礪,建言倒不偏不倚:“當務之急,應該安撫幷州鐵騎,只要他們沒有二心,就能分兵應對益州的反賊。”
“中書侍郎說得輕巧,蕭岧勢如破竹,那蕭恪不反戈一擊,豈不是就白白浪費了這大好的時機?”
顧七娘不去爭執,只是拱手對元禎道:“阿母謹遵陛下之命,在徐州積極訓練州兵,雖不及虎豹騎精銳,但也任由陛下差遣。”
提到兵字,就觸到謝濟敏感的神經了,江南世家看著聲勢大,卻沒有兵馬在手,怎麼看都覺得矮蕭氏一頭。
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奪了蕭氏的兵權,她道:“陛下若想知道幷州鐵騎有無二心,倒也不難。”
冕旒晃了晃,元禎挑眉看著她:“謝卿有什麼主意?”
“蕭恪、盧猷之是否忠心,單憑諸公口中擔保,不足為信。陛下可遣監軍至幷州鐵騎,收回他們二人的兵權,倘若蕭氏依然將陛下看作大周的天子,就——”
這不是要將幷州鐵騎逼反嗎!
張十一郎不顧尊卑,截斷她的話:“陛下不可!就算蕭恪沒有反意,看到監軍也會生出猜忌,從而懷疑朝廷的用心啊。”
謝濟冷冷道:“君子坦蕩蕩,朝廷只是奪兵權,又不是將人就地處斬,她若有疑心,那便是要反!”
朝堂轟的聲炸開了鍋,支持者有,反對者更多,像油鍋裡撒了把鹽花,一人一句,百人就是一百句,噼裡啪啦爆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