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鋪、齊、密、勻’的平針繡法。”溫婉輕聲講解,“每平方厘米的布料上,要繡出1200餘針,才能呈現出細膩的質感。”
一位局長忍不住湊近,卻見繡娘突然停下,將剛繡好的部分拆了重來:“針腳歪了半毫米,必須返工。”
在木雕館,83歲的老匠人陳德順正手把手教徒弟“三雕一琢”技藝。
他佈滿老繭的手握著刻刀,在木料上翻飛,木屑如雪花般飄落。
“這是宋代的纏枝紋,”老人渾濁的眼睛突然發亮,“每根線條都要一氣呵成,就像書法裡的筆意連貫。”
考察團中有人舉起手機拍攝,卻被老人嚴肅制止:“先別看鏡頭,用心看木頭說話。”
最震撼的是數字化展廳。
大螢幕上,三維動畫生動展示著從周代到民國的婚服演變,觀眾只需輕點觸控式螢幕,就能360度旋轉檢視每件服飾的工藝細節。
“我們與華清大學數字藝術系合作開發了非遺資料庫,”溫婉介紹道,“現在已經收錄了387項傳統技藝的高畫質教學影片,連失傳已久的明代‘緝線繡’技法,都透過老藝人的口述還原了操作流程。”
考察結束時,夕陽給建築群的飛簷鍍上一層金邊。
一位來自北方的文旅局長握著溫婉的手感慨:“以前總想著複製成功經驗,現在才明白,真正的傳承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讓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生根發芽。”
遠處傳來悠揚的銅鈴聲,風拂過屋簷下的風鈴,彷彿在回應著這份感悟。
與此同時,京都的國家文旅部會議室裡,《關於建立全國非遺活化創新示範基地的提議》正式透過審議。
當決議文字送達景老案頭時,他取出珍藏的狼毫毛筆,在檔案扉頁鄭重寫下:文化傳承,功在千秋;守正創新,方得始終。
窗外,玉蘭花開得正盛,潔白的花瓣在春風中輕輕搖曳,偶有一兩片飄落,落在檔案上,宛如傳統文化復興路上的點點印記。
……
 正文完
PS:明天開始更新番外,大體內容如下:
①江洛明和溫婉親生父母的結局
②六一和弟弟們日常
③江可為和六一的結局
④溫婉最終結局
⑤程瑾瑜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