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瓦敲字:我小時候先天性心髒病也是孤兒院的哥哥姐姐一起籌錢給我做的手術,現在我大了,哥哥姐姐沒有要我報答,我想著我也給院裡的弟弟妹妹治療各種罕見病出一份力。
院長媽媽說:量力而行就行。
埃爾瓦嘆了一口氣,又回了幾句,收起手機,將安靜的目光漫無目的地投向窗外。
————
“……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著文物研究領域的進步,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衍射和光譜技術的出現,使得我們考古學者能夠在不損傷文物的情況下分析各種文化遺産材料的微觀結構和所含成分。”
埃爾瓦在材料科學與考古學課本上記下筆記,旁邊的大二學姐遞來一張紙條。
她不是專業只有她一個獨苗苗嗎,怎麼還有大二學姐?
事實上這個描述不對,應該說她們專業這個年級只有埃爾瓦一個人。
確實,在美國考古學是一個相當小眾且極其具有學術深度的學科,美國一年畢業的考古學學生也就幾百個,在紐約大學每年考古學專業畢業也就幾個到十幾個人,只是今年就招到埃爾瓦一個人。
雖然本年級只有一個人,但是她上課可不是一個人,她還可以跟其他年級的一起,就比如坐在一起的這個大二學姐。
這也是因為教授們看她就一個獨苗苗,在詢問過她本身想法後幹脆讓她跟著大二一起上專業課,通識課就蹭隔壁歷史專業的,會比照常來說的考古學生忙一點,但是有更多學習機會。
對於遞來的紙條,埃爾瓦有些疑惑,對方對她眨了眨塗了橘色亮片的眼睛,眼神示意她去看小紙條。
上面寫著:學妹,我叫詹妮弗·史密斯,我想認識你,可以加一個聯系方式嗎?
埃爾瓦在紙條的另一面寫上社交帳號,快速推了回去。
課後教授找到埃爾瓦。
“埃爾瓦,這週末夏威夷有一場國際學術交流會,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學院本來是安排大二學生參加,考慮到大一就你一個,你願意去嗎?”
埃爾瓦挑起眉毛:“當然,教授,我很珍惜這一次機會。”
————
一天前。
大陸酒店。
酒店前臺靠著櫃臺,把一枚金幣放到來者手中:“這個任務你接下來了,順便可以去享受陽光沙灘,或者看看那裡的火山。”
來者把金幣放入大衣口袋:“謝謝提醒。”
這個人戴著一頂壓低帽簷的寬邊帽子,穿著模糊身形的大衣,放在人群裡會顯得神神秘秘的,但在大陸酒店裡不會,因為大陸酒店裡什麼樣的人都可能出現。
他們在這裡彙聚,用特殊的金幣結算。
一般來說,一枚金幣就代表著十萬美金。
這個新領了任務的人湊近小巷,出來時就化身為路邊隨處可見的路人,經過幾輪變化,最終成為紐約大學一名女學生。
她拿著學生證到達圖書館,屬於考古專業大一學生的資訊被核驗過後,她順利進入,白白淨淨的臉對著前方露出一個笑容。
————
事情這麼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