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罵起人來真的好髒啊!
孫嬋抬高嗓子:“你說真——真的?”聲音小了下去。
顯然,扮演女二的孫嬋也被罵不少。
“兩個月了,下個月就是喜月,我記得你去年就為你的配子簽過生育申請吧?他還是在我們醫院做的輸精管搭橋手術。”姜逾裝模做樣地在病歷本上寫寫畫畫。
醫生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觀眾認不出字來不要緊,她們還會覺得專業——誰讓醫生就是這樣。
“配子的精子活性得服藥更替三個月後才能穩定,算算時間,差不多是這時候。”
與過去十月懷胎不同,這地方懷孕只需要三個月,人們藉助醫學技術,引導孕婦生下胚芽。
而這第三個月,被稱之為喜月,在醫學意義中,喜月代表著孕婦會在這次的月經週期內,會一次性經歷三個月內的月經量。
換做以前相似的說法,這種情況叫做惡露,孕婦産後一次來十個月的月經量。
怪不得以前有“子孫報應”這一說,原來孩子是惡果。
在此地的民間文化習俗中,喜月代表著去災去殃,迎女迎新,甚至新春的月經節經常是通行歷表中的第三個月。
這種情況,令此地的人無比青睞“3”這個數字,比如醫院的最寬敞的護士島臺一定是在三樓,評審席一定是前三排。
如果本週有假期,星期三通常被視為工作日最後一天,人們通常會在本週有五天的搭橋假。
就連電影院最佳觀影位置都是“3”排!
開學也是在三月……算了,這個不是什麼好事。
姜逾不明白為什麼是三個月,但在她心裡,居然對這種數字有一種親切——以前的女人為了取得體育競技的好成績,會卡在三個月的時間段裡反複流産,她們認為這能夠增加女性的體質。
這地方似乎也是遵循如此傳統。
只不過一個變成月經,一個變成胚芽。
喜月的孕婦沒什麼好說的,該吃吃該喝喝,少熬夜少喝可樂,有小病小痛直接喊人,反正這地方多的是適合孕婦的藥品。
姜逾一把搶過孫嬋手上的可樂,豪氣萬丈:“少喝飲料多吃肉,我替你幹了,回頭記得讓你女兒叫我小媽。”
出了病房,姜逾瞬間端起一幅名醫架子,臉蛋年輕得讓導演在鏡頭後嘆氣:“要知道我的主角可是三十二歲剛回國……”
編劇勸她:“想想預算,想想投資,想想廣告商,都壓到二十八歲了。”
導演只得妥協:“下場讓姜逾再補個妝,面板撲白一點,眼下多畫點青色的眼紋。”
下班後的姜逾直奔健身房,為了備戰第五次統一招生考試,連夜請了一個專業的營養師團隊,與她們簽訂了為期一年的訓練計劃。
總之,姜逾就不信邪了——統一招生考試有這麼難嗎?
背後導演看著姜逾健步如飛的背影,又看了眼醫院半死不活的上班氛圍,幽幽地嘆氣:“哎,還是太嫩了……”
專業團隊素質極高,上班的第一天,幾位教練拿著一份報告,指出姜逾的問題:“肌肥大會加重身體負擔,你的骨骼密度已經很高了,身體不可能負擔這麼沉重的狀態。”
經過一個月的評估後,營養師團隊根據下一年的考試目標,為姜逾定下嚴苛的計劃:增肥增重,分解現有肌肉,強化耐力肌,保證體脂穩定。
訓練方案則保持“少沖極限大重量,加組沖耐力,減少腎髒、心髒負擔,加大骨骼密度、加重耐力肌負擔”的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