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因為項羽打仗厲害的話,他哪裡需要畏懼且屈服於他?
後面聽到隨何的分析後,英布也把他的話聽進去了,不過最能打動英布的,還是隨何說的最後那句話。
英布當年揭竿反秦可不是為了什麼大義,更不是為了複仇,僅僅只是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已。
畢竟那時候他已經成為驪山的役徒,後來從驪山出逃後又淪為盜匪,他想要出人頭地的話,唯有揭竿反秦。
如今英布已經是九江郡的王了,按理來說他應該心滿意足才對,因為和當初一無所有的他相比,現在的他擁有的可太多了。
然而人心是很難滿足的,如果他能夠擁有比九江郡更大的封地那當然是最好了,尤其是他確實已經得罪了項羽兩次,憑他對項羽的瞭解,英布不敢自信地認為項羽會對他得罪他兩次的事既往不咎。
英布沉思了好一會兒才開口問道:“這是你和漢王商量好的?還是你自作主張的?”
隨何一聽就知道英布問的是什麼了,立馬就道:“自然是我與漢王商量好的,若非如此,我也不敢輕易向大王你許諾。”
從虞縣出發之前,劉邦已經把底線劃給隨何看了,底線之上的條件,他隨便隨何對英布許諾,只要他幫他說服英布反楚就行。
英布一聽,也覺得隨何說的在理,不過他並沒有直接答應他,而是表示了自己需要再考慮考慮。
隨何也沒有逼著英布當場做決定的意思,聽他這麼一說就拱手道:“那在下就靜候大王的佳音了。”
說罷,隨何就先向英布告辭了。
在隨何走後,英布派人將自己的謀士請了過來,然後大概複述了一遍隨何的話後他問:“明之你覺得我現在是應該繼續效忠項王,還是倒戈向漢王投誠?”
英布的謀士姓王名光,字明之,早在英布於番縣起事的時候他就已經追隨於他了,和英布共事數年,王光對自己的這位大王頗為瞭解。
雖然他嘴上是這麼問的,但是王光知道,英布肯定已經被隨何的話給說動了,萌生了背楚投漢的想法。
因為如果英布是堅定不移地站在項羽這邊的話,那麼他根本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不對,應該說他今天根本不會見隨何,甚至之前也不會讓隨何踏入淮南。
“項王的本事毋庸置疑,但是人品就有待商榷了。”王光說,“隨何有一句話說對了,楚漢要是再打起來,即便項王贏了,大王你也得不到太多的好處,反而會受項王的連累。”
“畢竟項王這位諸侯們名義上的霸主並不得人心,要不然也不會在他分封諸侯沒多久就有那麼多人起了反心了。”
英布聽明白了:“明之你的意思是支援我向漢王投誠?”
“是。”王光說,“我認為歸附漢王比繼續依附項王好,只是具體還得看大王你的意思。”
看英布的意思?
那英布是什麼意思呢?
英布考慮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召見了隨何,答應歸附漢國。
見英布這麼快就做出決定,隨何大喜過望,與英布友好交談了好一會兒他才與他告辭:“我這就立馬派人將這個好訊息告訴漢王。”
只是隨何前腳才剛派人將這個好訊息帶回給劉邦,後腳就得知項羽又派使者來淮南了。
既然已經答應歸附劉邦了,那麼英布原本是打算不接見楚使的,不僅不打算接見,要不是牢記著不斬來使的規定,英布都想把楚使全都殺嘍。
因為近段時間項羽屢次派往淮南的楚使都是來罵他的,礙於自己前兩次確實是在項羽需要幫忙的時候袖手旁觀,再加上沒打算和項羽撕破臉,所以楚使罵他,他也只能夠忍了。
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英布已經有了退路,而且也打算和項羽撕破臉了,既然如此,那麼他何必再忍那些楚使?再受那些窩囊氣?
只是到了最後英布還是接見了楚使,因為底下的人告訴他,楚使這次前來淮南是帶著厚禮來的。
“項王知道前段時間委屈大王了,所以特意讓我帶著厚禮來拜見大王。”楚使一邊說著,一邊讓人將一個個大箱子都抬了上來,一一開啟後,大箱子裡面裝的全都是金銀珠寶,綾羅綢緞。
楚使說,“說起來項王對大王也是愛之深,責之切,現在冷靜下來之後,項王就猜想大王當日定然是有難言之隱的,要不然憑著大王當日追隨武信君起義的情誼,又怎麼會棄項王於不顧呢?”
楚使口中所說的“武信君”就是項羽的叔父項梁,當年項梁去世後,英布又跟隨了項羽。
說起來英布和項家的淵源確實比較深,他也算得上是項羽手下的嫡系將領了,要不然當日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也不會將第二大的九江郡分給了英布作為他的封地。
至於第一大的封地?
那當然是項羽的西楚九郡了。
項羽是不是真的相信英布兩次的袖手旁觀都是有難言之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楚使既然這麼說了,那麼就相當於給了英布一張遮羞布。
看到那一箱箱的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再看到對他客客氣氣的楚使,英布的態度就有些松動了。
尤其是他還提到了已經去世的項梁,要知道他與項梁的關系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