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這個標題,可能有一些讀者會很疑惑,為什麼叫小王殺天下,既然有小王,那是不是還要有大王?
事實並非如此,小王是這個案子主犯彭妙計的外號,他身份證上的登記的也是姓王,而且他和楊新海一樣,長的又瘦又矮,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就都稱呼他為小王了。
在彭妙計團伙影響力最大的時候,他曾經拿自己和香港的張子強做比較,號稱南有張子強,北有我小王,由此可見此人已經囂張到了什麼地步!
彭妙計團伙做下的連環殺人案,案情大到震驚全國,在新中國所有的刑事案件中,無論是被害人人數,還是案子的影響力,此案絕對可以排在前列。
彭妙計這個人不僅心狠手辣,而且做事毫無底線,為了錢能把自己的母親和親生兒子都給賣了,用喪失人性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然而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個人之所以能變成這樣,和他的成長之路有著必然的關係,這一切的因果,都要從彭妙計的出生開始說起。
1966年9月8號這天,陝西省山陽縣下面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一個男嬰降生了,這個孩子就是本案的主角彭妙計。
之所以沒有準確的出生地址,是因為彭妙計他爹媽也不記得了,因為這個小山村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家,準確的來說,彭妙計根本就沒有家。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彭妙計的父親老彭是個黑戶,壓根就沒上過戶口,這就導致他家根本就沒有土地,一家人連吃飯都是問題。
老彭給這個剛出生的兒子起名叫彭毅華,名字雖然有了,不過由於他自己就是黑戶,兒子自然也就沒辦法上戶口,這也為彭妙計後面能連續作案而不被抓埋下了一個伏筆。
之前沒有孩子,兩口子還能湊合活著,現在多了一張嘴吃飯,爹媽只能帶著兒子去投奔親戚,來到了周至縣翠峰鄉安了家。
彭妙計有個大姨叫石明蘭,之前嫁到了翠峰鄉,雖然日子過的也緊緊巴巴,但最起碼能有個照應。
不過那個年代自己沒有地種,不管走到哪都是一樣,唯一不餓死的辦法,要麼是幫人乾點零活,要麼就是出去要飯,一家人過的吃了上頓沒下頓。
大姨家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家裡日子過的實在是太窮了,窮到連孩子都養不起了,最後兩口子沒辦法,只能把兒子送到了當地的一個寺廟裡,想拜託廟裡的和尚把這個孩子收養了。
出家人慈悲為懷,不能眼看著孩子餓死,老和尚將孩子收下之後,按照廟裡的習慣,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彭廟寄,寓意很簡單,就是在廟中寄養。
寺廟裡的條件雖然苦了一點,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把孩子養大成人還是沒問題的,然而事不由人,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馬上就要開始了。
這一下寺廟也跟著倒了黴,因為當時有一個口號就是破四舊,這些寺廟之類的場所都成了封建餘孽,是必須要堅決破除的。
寺廟裡的和尚尼姑馬上被樹立了典型,隔三差五的就要被拉出去批鬥,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老和尚都自身難保了,肯定是沒有精力再管寄養的孩子了。
彭妙計的爹媽沒辦法,只能又把兒子接了回來,他在廟中的短暫寄養生涯,最終只帶回來了一個名字。
回到父母身邊之後,小彭的日子依然過的很糟糕,因為父母的生活根本沒啥起色,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當年的農村想靠幹零活賺錢也沒那麼容易,老爹春天幫人插秧,夏天幫人除草,秋天幫人收地,冬天幫人撿柴,活幹了不少,但絕大部分時候都賺不到錢。
那個年代的大西北,家家戶戶都不富裕,幫人幹活的報酬就是供一頓飽飯,所以老彭最多就是偶爾能帶回來點吃的,大部分時間只能維持個一人吃飽,全家捱餓的狀態。
家裡的彭妙計娘倆為了能活命,只能自己出去要飯,此時彭妙計剛學會走路,他媽石明月就拿著一根木棍牽著他,十里八村的挨著家要飯。
那個年代要飯是真的要飯,給錢是不可能的,遇到善良點的,給一口殘羹剩飯,遇到脾氣不好的,罵你幾句甚至踢你兩腳,那都是常有的事。
這樣的日子肯定不好過,所以彭妙計從小就受盡了白眼,挨慣了欺負,承受的委屈不計其數。
然而儘管日子過的如此艱難,彭妙計的父母也沒閒著,在他三歲的時候,他的弟弟又出生了,老彭給這個孩子取名叫彭根穩。
用現在人的眼光來看,都窮成這逼樣了,自己吃飯都是問題,怎麼還好意思生二胎呢?
彭妙計落網之後也是這個態度:“我爹就沒資格當爹,老婆孩子都喂不飽,真不明白他要那麼多孩子幹什麼!”
但是放在那個年代,老百姓的想法不一樣,孩子多了勞動力自然就多了,人口才是第一生產力,越窮才得生的越多,等孩子能幹活了,日子自然就越過越好了。
可問題是老彭不往家裡拿錢,讓媳婦帶兩個孩子出去討飯,一個女人就有點力不從心了,估計還沒等孩子長大,就得先餓死了。
不過現在兩口子已經輕車熟路了,既然養不起,那就直接送出去,所以等這個弟弟剛一斷奶,兩口子就把他送去了周至縣的樓觀臺。
這地方是一個道觀,外來的和尚不行,那就找本土的道士,只要是能把孩子養活,送到哪都一樣。
結果讓父母沒想到的是,這個弟弟在道觀裡待了幾年,等他們想把人接回來的時候,這小孩說什麼都不肯走,跟你們混沒啥意思,我要留下來當道士!
其實這也不能怪孩子,沒記事的時候就被送走了,跟父母家人根本就沒有感情,回去了就得跟著你們去要飯,還不如留在這裡當道士逍遙自在呢。
弟弟的想法確實沒錯,彭妙計這邊依舊是老樣子,天天跟著老孃出去要飯,今天去這個村子,明天去那個村子,娘倆在十里八村都出名了,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知道有這麼一對要飯花子。
這樣的日子彭妙計過了好幾年,本來他早就已經習慣了,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給他本就不幸福的童年,再次刻下了難以難以撫平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