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行宮守備,謝敏詔和李鉞都被趙棠派出,這兩個人來守衛行宮她再放心不過。
另一邊,除了太醫院的老院正,趙棠還另外從民間找了許多聲名遠播,極富盛名的杏林聖手。
可有時候命運就是那樣,你想留下的不一定能夠留下。
人與人之間最為相同且亙古不變的:每個人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走。無關身份地位,你的富貴與榮華究竟是如何的耀眼奪目,那並不重要。
隆慶三十四年,冬月。
隆慶帝薨於玉京郊外行宮。
第二年元日,太女趙棠登基稱帝,改年號隆熙。
史書上短短幾行,只言片語便將一個王朝的更疊具述。
沒有人感到意外。從太女監國開始,所有人都在等,等趙棠真正的登基稱帝。
相比於監國時百官們對趙棠的諸多不滿,此時再看,他們的陛下那時間已經是手下留情。
從前的陛下年輕,初涉朝政鋒芒畢露;現在的陛下卻變了,變得叫人有些看不透,變得難以捉摸。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趙棠登基之後並沒有做什麼動作,只是罷朝三月為先帝守孝。這三個月有些人惴惴不安,有些人卻泰然處之,趙棠對此視若無睹,只是靜等佳期。
三月期滿,趙棠的第一件事並不是準備登基大典,而是為從前的陳皇後舉辦冊封禮。
除此以外,一道道詔書鵝毛一般的下發。
太傅薛成方封帝師,陳國公加封鎮國。
趙棠向來是個舉賢不避親的,當然,也沒忘了有功之士,她時刻警惕著禦史的嘴皮和天下文人士子手中的毫筆。
有功者論功行賞,即便是遠在京都數千裡外的邊疆將士趙棠也沒忘,特意開了自己的私庫犒賞,這其中也有趙棠自己的私心。
遠在西南的木蘭軍,論功行賞時常常像是遺忘了一般無人問津,她開私庫,犒賞軍隊,木蘭軍自然在列,戶部開國庫,為戍邊的將士們送軍需自然也不好如從前那般略過。
不僅如此,趙棠還秘密送去一封桂三娘等了許久的手諭。
手諭十分簡單,但桂三娘卻等了多年才等到。木蘭軍總算能像其他各道的守備軍一般擴充了。
隆慶帝的離去讓趙棠有一瞬悵然若失,只不過這些情緒被登基的忙碌沖散.等她徹底的反應過來,新帝的登基大典已經結束。
登基大典的結束徹底的宣告真正屬於趙棠的時代開始了。
儲君時的趙棠便有心創辦女學,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延後被駁回,登基之後趙棠,不,如今的隆熙帝舊事重提,卻依舊遭遇阻攔。
朝堂之上又是一片激憤。
“陛下三思。”
趙棠監國三年,朝中百官個個眼熟的很,即便每年都有新人,可實際上三年過去,人都還是那些人,事也沒變,一瞬間有些恍惚叫人不知今夕何夕。
“女學事關重大,不說遍天下也沒有多少女子讀書為官,便是戶部恐怕都支不出銀子來辦學。”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趙棠不管是做儲君還是做公主,都未曾為銀子發過愁,皇帝的私庫,皇後的私庫,還有她自己的庫房,哪一個都夠她瀟灑許久,這一登基卻顯得手頭有些緊了,便是她的私庫也有些入不敷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