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世人的眼中,除了六皇子趙郴,他們二位都是名正言順,有機會,也有能力跟六皇子爭一爭儲君之位,登基做皇帝的。
趙棠想到的,已經出宮建府的淮安王趙榛想到了,四皇子趙樟也意識到了,六皇子趙郴本人更是對此有了戒備。
立儲風雲剛過沒幾日便有了四皇子趙樟封王的旨意。
待這旨意一下,前朝後宮更是不複往日的平靜。
要是說之前立儲是隆慶帝與百官相持不下做的讓步,那麼四皇子封王一事便是另一個更為清晰的訊號。
奪嫡之爭似乎要開始了。
正如趙棠之前說的那樣,歷朝歷代之中能夠順利登基的儲君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死在了一條名為奪嫡的路上。
儲君非中宮嫡出是一個訊號,四皇子封王是一個更清晰的訊號。
當今的陛下並沒有沒有放權的打算,雖然迫於情勢立儲,可他並非就真的退了,他等著諸位皇子爭鬥,也會不錯眼的盯著朝中百官得舉動。
大昭雖建朝不足三百年,可太祖皇帝實在是文韜武略,智勇雙全,曾十分有遠見的立下規矩:皇子不足十二歲不得封王立儲。
這規矩為的是大昭的國運安穩;為的是減少爭鬥;是為了皇子的小命著想;更是為了趙氏一脈能夠後繼有人。
太祖皇帝曾親歷前朝大離皇朝的奪嫡之爭。
在他看來大離皇朝氣數盡散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大離皇帝昏庸無道,徭役賦稅極為繁重;二是因為大離皇朝奪嫡爭儲從皇子出生時便開始了。
死在後宮之中的皇子不計其數,死於奪之爭的皇子更是不少,大離皇朝的末期後繼無人,這可不就是氣數盡了。
有了前車之鑒,太祖皇帝為著趙家的皇位能夠傳二世而至萬世,一登基就立下這個規矩。
不足十二歲的皇子不封王,不立儲,已經立儲封王的皇子需得出宮建府別居。
不說別的,這法子最起碼能為趙家留下些血脈。
不過趙棠猜太祖皇帝肯定沒想過居然會有有皇帝在皇子十二歲之時就迫不及待的下了封王的詔書,看似沒有破了規矩實際上是踩著規矩的邊。
二皇子及冠之年封淮安王,此後便出宮建府別居在大昭極為尋常。
可大昭建國以來,像四皇子這樣還未加冠便封王的少見,如六皇子這般年紀的便立為儲君的更是沒有。
即便是往前再數個幾十年也是沒有的。
先帝的兒子們都是在幾乎行冠禮之時才封王建府出宮別居的,她的父皇隆慶帝就是個例子。
四皇子封王的行為讓許多人有些猝不及防。
不過也讓許多人按耐下站隊的心。
除了淮安王,儲君與其他的王爺都太年輕了,此時站隊實在是太早,變數太大,風險太高,不值得。
一時間因立儲之後有些蠢蠢欲動的人縮了回去。
皇帝的這一道聖旨給了許多人一個警告。
即使儲君已立,可他還在皇位上坐著,如今不過知天命之年,還並未老去。
一頭老獅子,一頭護食的老獅子終於向周圍亮出了它許久未曾顯露的爪子。
那爪子依舊鋒利,上面殘留著陳年的斑斑血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