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文武都沒有想到遲晚能這麼剛,眼裡一點兒沙子都容不下。
也是,一個一點兒特權都不用的人,做事是這樣的風格也是正常。
遲晚做的這些事情,更進一步地樹立了她的形象,報紙上自然會報道,做好事不留名可不是她的風格。
知道遲晚維護了科舉的公平公正,就連一些京都外的學子,對她都很是敬佩。
已經在京都的學子們,聯名上書推舉遲晚為次年春闈的主考官。
這件事皇帝是想同意的,可他要試探一下朝堂上的反應。
長時間沒有上朝的聖元帝,難得召開了朝會,虞九舟沒有過來,有遲晚就夠了。
一場朝會而已,用不著兩人都出場。
朝會上,聖元帝說了學子請命的事,不出意外反對的居多。
也是遲晚提前打過招呼,自己的人不許動,否則支援她的人越多,聖元帝就越懷疑。
“陛下,駙馬已擔任京都秋闈主考官,春闈不便再用她。”
“是啊,駙馬是京都學子的座師,如何能擔任全天下學子的科舉主考官。”
“放肆,你是在懷疑駙馬會徇私嗎?”
“我等自是相信駙馬不會這樣做,可天下學子,天下百姓呢?他們不知道內情,萬一這麼覺得呢?”
“哼,你們看看請命書上,簽字的可不止京都百姓,由此可見,天下學子都尊重駙馬。”
“此一時彼一時,到時候沒有考中的學子,難道不會怨恨?”
此言有理,有些人考試之前或許沒什麼,要是自己落榜了,就未必不會中傷了。
聽聞此言,遲晚立即上奏,“陛下,臣有本奏。”
“準。”
“臣以為,秋闈學子們的文章都可以貼出來,一是讓落榜的學子知道自己輸在哪裡,日後如何努力,二是臣覺得,雖文無第一,但好文章有目共睹。”
這樣做肯定有人不服,但那只是極少數人,大多數人還是抱著學習的態度的。
最重要的一點,遲晚要讓那些試圖作弊的人看看,膽敢動手腳的,他們的文章是否敢拿出來讓全天下的人評判。
春闈嚴格,殿試更嚴格,兩次文章都貼出去,前者就算能作弊,後者是在皇宮,無數官員,殿前司的眼皮子底下,在不知道題的情況下,連提前背文章的可能都沒有。
春闈的題也是嚴格保密的,但殿試是皇帝臨時出題,安全性更高。
就說萬一,萬一春闈真的出現了作弊沒有被發現的情況,兩篇文章一對比,總能看出端倪。
為科舉之公正,遲晚覺得非如此不可。
公平公正,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很奢侈,哪怕兩個人身處同一地位,可還有人心中的成見,有可能一個人的外貌,談吐,就導致了天平傾斜。
就事論事太少了,嚴格遵循律法的人也很少。
不說別的,就連大周最權威的三司,判案的時候都不會完全按照律法。
而遲晚的皇城司做到了,不管對方什麼背景,還是什麼,嚴格地按照律法來,必須給苦讀多年的學子,還有為供他們讀書的家人一個交代。
也要讓大周百姓知道,以後他們送自己的孩子去讀書,只要有天賦,就不怕因為自己沒有背景,而耽誤孩子。
這件事遲晚不能保證,但是她能保證的是,嚴懲不公平者。
嚴懲之下,必然能讓科舉沒有那麼花事。
所有人都能看出來,遲晚在為科舉公平努力。
很多出身沒有那麼好的官員,心情莫名地激蕩,當初他們要是遇到這麼一個主考官,那他們還用做那些事情嗎?
不說考中進士前他們遭遇了什麼,單說考中進士後,他們這些名次靠後的進士,想要分到不錯的去處就得傾家蕩産地找關系,最直接的就是把自己這個人綁到所謂“恩師”的戰車裡。
以後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頂鍋的都是他們這些人,要是不上門,大周有很多未教化的地方,派過去的官員動不動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