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民間的名聲是賢王,在朝堂官員眼裡是孤傲,盡管那些人沒有要投靠他的意思,可投靠穎王中山王無望的人,還是想找他的。
可他有著自己的驕傲,投別人不成再來投他,這樣的官員,他也不要,況且他的王府裡有王傅,長史,雖然勢薄,卻不是無人可用。
遲晚這個看過小說的人自然知道,寶安王前期有多難,直到跟虞九舟合作,才逐漸組成了自己的勢力,登基後,沒有虞九舟,他的政令都出不了京都。
可以說是虞九舟以一己之力,助他登上皇位,又幫他穩定天下,結果他坐穩皇位的第一件事就是違背當初的諾言,不尊聖元帝為父,反倒是把自己的父王立為了皇帝。
當初這些事情虞九舟並沒有提,是他為了求合作,自己提出來的尊聖元帝為父,翅膀硬了,就完全不顧當初諾言。
謝玄風多懟懟,她愛看。
被大臣當眾提出,皇帝冷勝道:“讓貴妃回去,禁足一月,不準出宮。”
“陛下聖明。”
謝玄風這才退回位置。
此刻的中山王清了下嗓子再次祝賀,只是沒有了剛剛的熱烈,反倒是冷場了。
嫡長公主還沒有開口,他偏搶第一個祝福,真是顯著他了。
中山王說完,穎王跟寶安王都不起身,他們都在等著虞九舟先祝福,更顯中山王的不懂事。
聖元帝同樣反應了過來,哪怕他不覺得虞九舟能繼承皇位,哪怕在他心裡皇室顏面比她重要,可她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親封的秦國長公主,太子之下第一的封號。
中山王這是什麼意思,不把他的女兒放在眼裡?現在都這樣了,以後還能尊他為父嗎?能好好對待他的女兒嗎?
聖元帝淡淡地看著他,隨後高聲道:“今日除夕,朕與諸位臣工共飲。”
眾臣高呼,“敬陛下,陛下安康,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遲晚第一次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在場眾人對自己君主的忠烈,或許有人是裝的,在這一刻,沒有人敢不裝。
聖元帝掃視諸位大臣,目光落在三王的臉上,遲晚的臉上,最後與虞九舟對視。
他一直覺得,若虞九舟是乾元,必然是一代聖君,日後也有顏面去見祖宗,可惜她不是乾元。
不過,近日他身體不適,三王的動作越來越多了,他還沒死呢,這皇位,他想給誰坐就給誰坐,誰要搶,那就別怪他不客氣了。
可是三王都大了,他老了,無法阻擋朝堂官員站隊,若是自己躺在病榻上不起,哪怕有救治的機會,三王也必定不會救他,只想讓他早死,他們早繼位。
當初他想,召集三個王上進入京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事情發展正如他所想,三王爭鬥,朝堂諸臣站隊,也算間接穩定了他的皇權,自己只要把控好方向就行。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是越來越吃力了,急需一人幫他掌舵,原本他覺得內閣首輔高正可以,而這人也是個滑頭,主打一個誰都不得罪,不得罪皇帝,也不敢得罪未來儲君。
為了自己有一個好的晚年,與按他設想的身後事,就必須再扶持一個人,最好的人選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虞九舟。
秦國長公主有權幹政,經過剛剛,聖元帝更加迫切地想把虞九舟培養成輔國長公主,監國長公主,等新帝上位便是攝政長公主。
他初繼位時,與內閣鬥,與滿朝士大夫鬥,與後宮皇太後鬥,最終獲得了皇帝的權力,他奮鬥了一生的帝國,怎麼允許被一個非自己親生的乾元拿去,至少不能輕松地拿去。
聖元帝相信,自己的親生女兒做攝政長公主,至少他會有一個風光的後事,他依然是大周的皇帝,大周皇帝的老祖宗。
他最不能允許的是,自己選的儲君在繼位後,尊自己的親生父親為帝,這樣顯得他,他父皇,他爺爺都是笑話。
聖元帝想了許久,覺得自己能依靠的,可能只有自己的親生女兒了。
心中做了這個決定後,他又不想讓虞九舟權勢太盛,踩在自己的頭上,便不讓她觸碰兵權,只給了些不大不小的差事,至於讓她跟遲晚成親,是為了扶持勳貴,更是為了打壓她,讓她身邊有一個捅婁子的能手,日後收拾起來也方便,等自己死後,自會留下旨意讓她與遲晚和離,或是殺了遲晚。
總之,她同意跟遲晚成親,便會成為日後掌控權力的長公主,不同意?那就不怪他逼得她同意了。
還好事情發展如他所願,接下來就是讓虞九舟掌握更大權力的時候。
舟兒,萬不可讓朕失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