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她就是南星
高考志願填報之後, 班上同學們學習起來更是勁頭十足,當真是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連帶著沈南星也特別專注。
她又寫了一篇稿子,是關於帶領大家一起積極複習, 努力學習, 參加高考的,選取了幾個同學的事跡列舉其中。
第一個家庭條件困難的劉蘭香,麥收的時候碰上暴雨, 生産隊糧食受災, 方方面面都特別困難, 劉蘭香在家積極勞動, 在校認真學習,不辜負時光,不辜負自己。
第二個是田月瑩, 回城知青,她在鄉下插隊時自由戀愛的知青物件,去年考上大學, 田月瑩受到鼓舞,覺得自己也不能浪費恢複高考這麼好的機會,於是在今年招工回城後,她也要學習要進步,就一邊工作一邊努力複習參加高考。
實際情況是, 田月瑩的物件考上大學後就跟田月瑩分手了, 田月瑩這次考大學就是為了爭口氣。
但這種內情不符合她這篇投稿的基調,就給改一下。
在寫出田月瑩事跡時, 沈南星還著重強調了, 田月瑩的英語成績很好,數學成績薄弱了一些, 所有人都在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生們不管擅長不擅長,一窩蜂的都報數理化,但其實應該按照個人愛好和擅長的方面,去選專業。
就像是田月瑩,她英語好就應該報英語專業,可以當翻譯,翻譯國外先進的專業書籍,供國內學生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代表是宋紅偉,就是住在村裡沈家對門的,嘴巴碎潑辣愛多管閑事的寡婦秀英嬸她兒子。
宋紅偉現在公社養豬場當臨時工,憑借的是他的高中生身份,以及以前在生産隊幫忙給牲口打針的經歷。
沈南星著重強調的是,宋紅偉體弱多病,不忍心拖累寡母,就一邊工作一邊複習,依舊不放棄參加高考。
除了這幾個人,沈南星還列舉了班上的幾個家庭條件十分困難的同學。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難,每個人都在咬牙撐著,把所有精力投入學習,只為高考,能夠改變命運。
除了這些家庭條件特別困難的,還有像陳國棟、趙立業和李遠航,他們都是幹部、職工家庭,條件寬裕很多,家裡完全能夠給他們安排工作。
他們沒有必須學習必須考上大學的理想,但在這個集體裡,被大家的學習氛圍感染,他們也開始認真學習,想要變成更加優秀的人才。
從一個班級裡形形色色的考生身上,彷彿看到整個高考的縮影。
恢複高考,絕對是當下最偉大的舉措!
文章結尾,沈南星再次提到了,教育資源不公平,偏遠地區獲取教育資源太難太難。
她以個人的淺薄之力,總結出了數理化的知識點思維導圖、複習筆記、母題。
這還不夠,學生們還缺乏大量的練習。
於是,在慶市教育局的支援下,在全省全市範圍內蒐集各個高中的試卷、練習題,還有同學從京市幫忙蒐集到的。
在她和學校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將這些題目分類彙總,整理成冊,形成數理化的《高考複習題集》。
她還用了後世經常用的,標出題目出處的方式,在每一題前面,括號裡用最簡短的簡稱,標註題目出處,例如【豐州一高】、【京大附中】等等。
這本《題集》第一批印刷已經上市,但數量非常少。
優先分配給提供題目、試卷的學校,每個學校也只分到1本樣書,由學校自己再想辦法油印也好,手抄也好,讓同學們抓緊使用。
其次是分配到各個市縣公社等集體,讓無法到校學習,在家自習或者是在工作崗位上複習準備參加高考的考生,也能有機會使用這本複習資料。
分配完之後多餘的,才會放在各地的書店,供其他學生購買。
慶市教育局已經聯絡了好幾個印刷廠的兄弟單位幫忙印刷,但時間太趕,註定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在文章末尾,她呼籲全省乃至於是全國的老師們,能夠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為全國的學子們,整理一些複習資料、習題,幫著大家找到學習的方向。
呼籲要關注偏遠貧困地區,盡可能傾斜一定的教育資源。
科學技術是生産力,人才是基石,教育是人才成長的搖籃。
科教興國,人才為本。
只有形成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結構和培養體系,才能支撐未來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強!
這篇稿子發表的時候,距離高考已經只剩下一星期的時間。
稿子當然被編輯刪減過,比如後面關於《題集》的那一部分,編輯的重點在於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