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季風與船 兩廣和閩地,幾乎都……
兩廣和閩地, 幾?乎都是山多田少的地方,之前的江南的奴變雖然沒有在這些地方發生,但是大?量的佃戶被剝削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土豆番薯和六穀子雖然可以透過將大?量的山地黃地灘塗利用起來, 暫時?緩解糧食的壓力,但是這本質上還是一個土地問題。
想要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還是需要向外擴張。
對於閩地而言,最方便的當屬於對面的大?琉球了,尤其是現在的大?琉球正在快速發展,說一句日?新月異都不為過,不僅分?田分?地,就連良種也有,如果?識字的話還能進工廠, 對於人員的吸納度非常高。
而兩廣,則可以向安南發展,安南脫離大?魏已經數百年,早已養成了民族意識的萌芽,尤其是上次脫離時?的情況尤為慘烈,也讓宋時?不得不在這個地方多費一點心。
這次收複安南之時?,也多虧了阮氏地盤之中的大?量大?魏商人,他們在當地經營了數十年, 直接將阮氏的會安建設成了與?廣東區別無二的地方,漢服, 廣語, 甚至通用的也是漢字,很?難區分?自己到底是在安南還是在廣府。
這也讓遷居安南的行動抵抗程度少了很?多。
這幾?個地方恰好因為環境惡劣,資源稀少,必須抱團生長?, 所以宗族觀念也最為濃厚深重?。
江南之地還能發展工業農業,而沿海地區自古已有下南洋的傳統。
宗族觀念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對於南下的百姓而言,卻是能深刻凝聚他們自我認知和團結一心抵抗本地土著的必要手段。
大?量的皇城日?報以賠本的形式通行全?國,甚至流落南洋,為的自然就是點燃他們心中的那個種子。
而現在,已經到了種子發芽的時?候。
為了不讓荷蘭與?西班牙插手日?本的事情,宋時?在沿海的市舶司蠶絲、茶葉、以及瓷器交易方面給予了巨大?的優惠,不過相應的也用東道主的身份從?那些西洋人的手上弄到了不少的遠航技術人員。
宋時?來到這個世?界後,很?多東西發生了改變,但是很?多事情還是以另一種形式沿著原來的道路繼續前進。
17世?紀的安南,在大?魏陷入戰亂的時?候,長?達百年的時?間之中,接收了一大?批不願歸順女真而從?大?魏的陸地深處遷居而來的漢人。
直到“漢鄉”這個詞在隨後專指長?久定?居在安南的華人。
而這一次,依舊有著大?量的人口透過各種方式開始湧入安南,只是這一次,不會再?有“漢鄉”這個詞,因為他們所在的土地,就是他們的家?鄉。
陸地上的貿易路線,往往會因為戰爭和劫匪而打?斷,它的穩定?與?否,與?政治息息相關。
而海洋上雖然要面對風暴和迷航,但是運輸的成本卻大?大?的降低了。
不過想要遠航但是就有兩個逃不過的問題。
一是船,二是風。
在沒有突破高強度大?型金屬的製作工藝之前,遠航的海船都由木頭建造,尤其是船桅,對於木頭的要求越發的高。
越是巨大?的木頭,運輸就越發困難,如果?那巨木並不靠近河流的話,整個運輸過程就是一場災難。
從?歐巴羅到亞洲,從?美洲到南洋,皆是如此。
不過由於之前數百年的海禁,華夏原本的船業優勢所剩不多,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突破。
而永明城,和琉球就是宋時?精心挑選為大?魏準備的造船基地。
隨著宋時?手中的資源越多,她對造船的投入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