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繅絲 在蠶房不遠處另一個院落……
在蠶房不遠處另一個院落, 是絲坊,數十架腳踏式三緒繅絲車安靜的坐落在寬敞的房間之中,旁邊就是架在火龍之上的迴圈熱水, 而頂上還有一個奇怪的金屬裝置,嗡嗡作響間便將熱水的蒸汽全部吸走, 反而沒有往日的繅絲房水汽蒸騰的場面。
養蠶結繭只是第?一步,而要將蠶繭分成生絲,需要經過煮繭、索緒、集緒、繞絲幾個步驟,每一個步驟的操作不當都可能導致生絲品質下降或者工人受傷。
這也是紡織業勞動非常密集的原因之一,這裡面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維持,哪怕是現代也是如此。
想要將蠶絲分離,首先就是要煮, 將蠶絲上附著的膠用熱水化開,然而溫度卻很難控制,蠶絲只有在將開未開80度左右的時候,才能達到?最佳的分離效果,太高則會將蠶絲煮爛,太低則導致蠶絲難以分離。
但是普通人家繅絲,為了方便大多都是一鍋煮沸,憑著經驗在水中加入草木灰的堿水, 然後就開始處置,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蠶絲發?黃、發?脆、或是去膠不足。
宋時讓人在鍋爐裡配上了溫度計, 以此恆定水溫, 鍋爐水因為挨著火龍,可以流動替換,也不至於導致蠶絲染色發?黃。
索緒尋頭則是在沸水中瞬時攪動,靠黏性帶出?絲頭, 非常需要目力,往往由目力最佳的童工擔任,導致童工之中還未長成就已經近視了,更由於年紀尚小又呆在沸水鍋旁立凳觀繭,稍不注意燙傷還是小事,便是跌入沸湯者也年逾百例。
童工是不可能童工的,小朋友都要送去上學。因此萬物工坊設計了自動索緒裝置:用水輪帶動銅制“八爪盤”旋轉,往盤上嵌豬鬃刷,在沸繭池中規律攪動尋絲頭,效率較人工提高八倍。
最重?要的是繅絲車,從?原本的手搖單眼被?萬物工坊改進成了腳踏三眼,不僅提升了三倍的速度,也讓工人可以輕松的坐著幹活,而且加裝了一塊含彈簧銅片後,絲縷只要過緊,就會觸動銅鈴示警,也讓蠶絲的斷頭率降至一成。
改良後的繅絲車比起?傳統的版本要大了三圈不止,普通人家的家中當然是不太好放置的,但是放在專門修建的絲坊之中卻又顯得相得映彰,數十架繅絲車擺在一起?,有種整然有序的美感。
經過齊栩的實驗調整將整個流程都資料規範化後,整個絲坊雖然目前才數十架繅絲機,但是日産絲量達到?了二十多斤,而且産出?的絲粗細均勻,潔淨光澤,幾乎是上品。
而透過溫度控制蠶種的發?育時間後,只要捨得炭火就能源源不斷的産出?蠶繭,供給到?旁邊的絲坊加工。
僅絲坊一日的産量就已勝過民?間數百人的辛勞。
再?加上萬物工坊的水利紡紗機,利用水力驅動加上瓷軸減少摩擦損耗,已經能實現同?時驅動32錠紡車,將紡紗的速度提高了10倍不止。以及據說還在研究中的水利紡織機……
徐光啟看?到?資料後,先是興奮,隨後看?向宋時就是有些欲言又止,最後還是沒忍住開口道:“宋大人一心想要解決紡織業的産業化,將所有的工序集中控制。但是可曾想過,桑蠶一脈是江南的命脈,如果將您涉及的工廠全部鋪開,雖然進入工廠的人生活無憂,但是這樣?的改動下,需要的人力起?碼削減了近百倍,將會導致多少人失去生計!”
“不僅得罪的是那些絲商世家的利益,最重?要的是會使得江南地區那些以桑蠶為生的百姓衣食無著,流離失所……”
徐光啟作為一個經歷過戰亂的老人,雖然醉心學術研究,但是對於民?生是極為看?重?的,不然也不會親自寫出?了《農政全書》。
桑基魚塘尚且是為百姓尋一條生路,但是像宋時這樣?大搞産業集中化,光是這些繅絲機,現在只有數十臺就已經讓人望而生畏,一旦大面積鋪開,簡直就會化為吞噬蠶繭的無底洞,整個江南地區的蠶繭恐怕都不夠她用的……
與民?爭利,何至於此?
旁邊的程嘉柔聽了徐光啟的話,面色一僵,恨不得上去捂住對方的嘴巴。
這說的都是什麼?感情我們奔波了幾個月折騰出?來?的工坊反而成了害人的東西!
宋時面上平靜無波,心裡卻是想著:代英的羊吃人運動的罵名?現在到?我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