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箭威力更大,只是需要特定的時機,不及彈指神通那樣靈活。
但彈指神通的威力又是不及弩箭的。
兩者剛好互補。
林小姐送他的弩箭是手弩,並不大,攜帶方便。
若是軍用的弩箭,威力遠比手弩大,可便攜性也差了不少。
手弩的殺傷力集中在三十步內。
再遠距離,除非精準命中心髒咽喉等要害,否則很難形成致命傷。若是和尚、陳豹那種武者,即使在三十步外命中要害,也難以致命。
這也是周清要在箭頭上塗毒的原因。
接下來時間,周清熬煉拳腳,溫習科舉八股,還順帶複習了策論。鄉試本來就有考策論,二來他見世道漸亂,這種情況下,一些有抱負的主政官,會在鄉試中側重一些關於時政的內容,要考察這些,自然當用策論了。
這類的例子,在他前世關於科舉的瞭解中是有過的。
譬如明朝萬歷之後,科舉其實已經不以拘泥迂腐的八股文為主,考試的內容,多了許多對時局的思考。
正如科舉的制度,本身也是隨著時代發展變化的。
古人並不愚笨,若是將王朝的衰落,完全歸結於某個制度,那可太小瞧古人的智慧了。
周清的導師曾說過,土地兼併,在有的地方,除了向有功名的讀書人投獻外。
即使普通地主豪不強迫,也有普通平民自願賣地。
因為作為自耕農,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很差,收成好的時候,谷賤傷農,收成不好的時候,遇到災荒人禍,屆時只能將田土賤賣。自然不如在年景好的時候,將土地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
當然這種情況並不多,卻也是存在的。而且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手工商業逐漸發達,農戶有了更多進城討生活的機會。
此外,名聲好不好,也是鄉村統治者能不能順利進行土地兼併的一個因素。
如現在的胡村,等周清考中舉人,胡村肯定願意立刻依附過來,投獻土地。
其中除了周清有舉人身份外,也跟他們願意相信周清有關,這份信任是周清當塾師時積累起來的。
如果名聲不好的鄉紳,不會有自耕農主動去依附。
這類人,就是所謂的劣紳。他們想要進行兼併,就得采取更惡劣的手段,容易引起對抗。
因此一般來說,世代紮根的豪強,都會為本鄉本裡謀取利益,賺取名聲,這也就是所謂的家風清正。
至於魚肉鄉裡,多是朝別的鄉裡去。
畢竟身份地位的維持,關鍵在於有自己人支援,這是根基。
大至一國,小至一州一縣甚至一鄉,實則運轉機制都是類似的。沒有自己人,幹什麼事都不成功。
說到底是壞事容易成事難。
考舉人千辛萬苦,可要讓一個人考不中舉人有太多辦法。
周清請林小姐調查過,過去三次鄉試,江州城一個舉人沒出,很大原因是那六七個明明很有機會考中舉人的生員,都會因為各種意外的事,參加不了鄉試,或者鄉試的時候生病,或者出別的問題……
因為江州原本也不是次次鄉試都有人中舉,這件事也自然被人忽略過去,甚至歸結於江州本身科舉水平的問題。
雖有這方面原因,但也太過巧合。
三次鄉試,差不多十年時間,張家在沒有其他舉人出現,或者老舉人過世又或者到其他地方當官的情況下,便長成了江州第一的地方豪強。
誰受益,自然誰的嫌疑最大。
有這些參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