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歐美、香江等地投資方拿電影票房分成不同,內地走的是蘇聯的電影體制,也就是在全國設立若干電影製片廠。
製片廠拍完電影之後,不直接和院線對接,而是統一交給電影發行放映總公司,由其來發行。
電影發行放映總公司拿到影片後,會召集各省發行分公司,舉行看片會,省級分公司負責採購的領導,看完影片後會根據電影情況報複製數,也就是自己所在的省份需要多少複製。
根據各省報過來的數量,發行總公司再向製片廠下單,然後複製由各省級分公司下發到市級、縣級的電影院。
製片廠是拿不到票房的,只能賺複製錢,一般來說,電影能賣出多少複製就是製片廠賺到的電影票房。
至於這個錢有多少?
根據,1979年198號檔案,每個複製價格元,100個複製就是一百多萬。
如果放在幾十年後,全國數萬家電影院的年代,製片廠能笑死。
但是在這個年代!
別看全國有數千多家正規電影院,數萬家有放映功能的禮堂、俱樂部當時很多廠裡都可以放電影)和更多的農村放映隊。
但複製數!
198號檔案以前,按規定一部電影賣給發行總公司最多隻能賣70萬,198號檔案之後的八十年代,一部電影按規定能賣90萬,不到100個複製。
至於這麼少的複製,怎麼夠數千家影院放映用?
呵呵!
一個是迴圈放映!
一個電影院放完幾場,送到另一個電影院放映,放完後緊接著送到再下一個電影院。
另一個就是私下複製了,這是那個時代公開的秘密。
要不然八十年代,在票房幾毛錢的情況下,單部電影票房能過億,靠上百個複製怎麼可能,放映燒了也不行。
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八九十年代的電影票房沒有一個是真的,只能預估,只不過同幾十年後電影多報票房不同,這個時代的電影票房只會少,不會多。
因為錢,電影院留不住,報多少票房上繳多少錢!
一般來說,縣裡將票房報給市裡,市裡整合在報給省分公司,省分公司要把票房的七成,交給總公司,自己留三成。
當然,這三成不可能全給省公司,要拿出零點六成上繳省財政,剩下的二成四才能給省分公司,用於院線建設,人員工資等等。
總公司拿到的七成,不能全部留下,很大一部分要上繳,只能留下三成,用於購買複製,返還發行公司、複製廠等等。
至於製片廠,賣複製就行了,票房就不是你考慮的了,最多讓你多賣幾個複製,至於能賣多少?
九十年代,在各大製片廠不斷抗議下,電影發行放映總公司退了一步,一部電影的複製上限放到了200個,也就是二百萬出頭。
看著翻了一倍,從一百萬變成二百萬,製片廠應該滿意了,但實際上,製片廠的日子更苦了,連日子都過不下去了。
究其原因,還是通貨膨脹太厲害,看一下物價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