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口當時只有大約還不到四億的隕星人來說,人人都可以在隕星上過得很安心。
但還是有地質學家提出了問題——我們的隕星正在變得更為脆弱。
根據那些地質學家在群山之中考察,發現群山之中出現了很多潘橫交錯的裂縫。
這些裂縫寬的有的直接成了大裂谷,窄的也有好幾米寬。
最明顯的就是昔日的伊卡娜群山高山炮發射基地。
早在幾十年之前,就因為出現這些裂縫而不得不放棄投入使用。
好在,隕星人已經研製出更為先進的燃料,直接不用山炮發射也不會有太高成本。
所以,群山高山發射炮的停用並沒有對隕星文明的科技發展造成多少阻礙,也就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
相反,他們將那些群山開發成了旅遊景點。
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
幾乎是每個隕星人都會去打卡一番的網紅地。
講解員也只會給年輕的隕星人講述這裡曾經的輝煌。
講述如何利用群山作為炮筒發射火箭。
如何在當時節約成本。
當時建設這些群山發射炮工程量有多大。
期間遇到過多少困難。
前人又是怎樣一一咬著牙解決的。
整個講述的過程都在歌頌前人的偉大智慧與辛勤勇敢。
但他們不會講述那些裂痕是什麼。
只有偶爾幾個地質學家會在意。
但在隕星的“行星推動時代”,地質學家是極其人微權輕的一批人。
他們就算用證據證明了隕星整個都在變得脆弱又如何?
就算他們證明“行星推動器”每次執行,平均損失10噸地核物質會對隕星整個實心球體產生怎樣不可修復的惡劣影響又如何?
就像他們形象的將隕星比作一個人,把地核比作這個人的心臟。
把每次開啟“行星推動器”比作在這個人心臟上直接開口放血,又能怎樣?
在所有隕星人都沉浸在“行星推動”締造神話生活的美好之中時,他們提出這樣思想的人都是反動派。
在正在收穫“行星推動”給隕星帶來利益的時候,人們選擇了忽略和漠視其中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