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夠在隕星的南極冰川之下挖出曾經的闊葉植物和熱帶動物化石,就能夠有力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性。
因為,如果隕星始終和太陽都是保持這個距離的話,根據“能量測試儀”能夠清楚地的測到太陽光到達隕星南極上的能量不足以有亞熱帶的氣候。
也就是說,即便是在“大冰寒事件”之前,隕星上還到處是枝繁葉茂,牛羊遍地的時候,隕星的南極地帶,因為很少得到陽光的照射,是不應該有亞熱帶生物的。
除非,那時候的隕星離著太陽比較近。
即便是南極能夠接收到並不是很多的陽光,一樣有十分溫暖的環境。
這就跟靠近火堆比遠離火堆更暖和是一個道理。
只有當年隕星靠近過“太陽”這個“火堆”才有可能在南極部分都出現亞熱帶叢林的景象。
還有一點就是,“冰彗星撞擊說”並不能解釋隕星依然還是正在逐漸變冷的現象。
而“隕星遠離太陽說”則能夠完美契合這一點。
當時,卡爾夫教授在“隕星氣候變化交流研討會”上是這樣說的:
“隕星之所以常年積雪不化,一年比一年冷,很有可能就是因為我的隕星正在一點一點地遠離太陽。”
“可能它遠離太陽的速度在我們看來並不快。”
“或許每年只遠離幾公里。”
“這幾公里在隕星和太陽之間19分鐘光速的大尺度距離上簡直微不足道。”
“光從太陽上出發達到隕星都需要走19分鐘,這幾公里或者幾十公里又算得了什麼?”
“甚至,這種微小的變化,在我們隕星一年671天的週期都沒有什麼變化。”
“但是時間。”
“時間是不會垂簾生命的命運的。”
“每年雖然移動幾公里。”
“那麼千年,萬年,乃至億年之後呢?”
“在無情的時間尺度上,滄海都能變桑田,更何況行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
“……”
“你們看這些植物的標本。”
在一個三維投影上,隕星的古生物學家卡爾夫教授向研討會上的眾人做以演示。
“這種幾米長的大葉子植物才是六千萬年前的赤道附近的植物。”
“這些十幾米長的動物骨架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們甚至在深層的冰層之下發現過二十多米長的這種動物的古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