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來自大夏國的人類長生研究專家陳建國和他的助力劉文強帶著多年對“長生計劃”的研究資料入駐了約克·愛莫斯所建立的沙漠地下生態城——未來之城。
陳建國和劉文強成為了“永生工程”專案組的第一代研究員。
大夏國作為從秦始皇時期就開始追求長生的悠久古國,彷彿冥冥之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開始,陳建國“長生計劃”團隊是利用現代科學的思想來對世界各個古國的歷史文獻和遠古傳說進行解析,尋找古人是否有長生之法。
從大夏古國煉丹術上研究藥劑對人體細胞的影響;從古埃及的木乃伊身上研究“幹眠法”在人體上實施的可能;從蘇美爾人的泥板圖文中研究永生樹的存在形式;從《翠玉錄》中研究鍊金術中的永生之法是否可行……。
然而,隨著現代生物科學的不斷發展,專案研究組研究的課題也逐漸從“玄學”往“科學”方向靠攏。
陳建國和劉文強最終將研究方向定在了“植物長生法”的研究專案上。
所謂“植物長生法”也就是用機械和營養液來代替脆弱的肉身飼養大腦。
其靈感來源於希拉里·普特南於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一書中所提到的“缸中之腦”。
最終,研究以失敗告終。
陳建國,或許是世界上第一個“賽博格”,遠早於2017年鷹國的首位賽博格彼得·斯科特·摩根。
……
等“永生工程”專案研究進入第二代人的時候,已經是由陳建國的兒子陳興安和劉文強的兒子劉龍樹來掌控。
兩人又將“永生工程”分成了兩個研究方向。
陳興安開始主持研究“人體冷凍技術”;
而劉龍樹開始主持研究“人體幹眠技術”。
這兩種長生方法的原理從技術名稱上就能夠看得明白。
一方面是從河裡的“能復活的凍魚”身上得到靈感,看人體在冷凍之後是否還有辦法復活;
一方面是從“水熊蟲”“跳蚤”等能脫幹自己身體水分遇水再復活的生物身上得到靈感,看人體是否能夠脫水之後進入幹眠狀態,然後再復活。
最終,兩人都以研究失敗而告終。
而且,劉龍樹還犧牲了自己,把自己變成了一具乾屍。
……
等到了第三代人接手“永生工程”專案研究之後,因為細胞學的不斷完善和基因學的初步成型,關於人體長生的技術研究變得沒有那麼“瘋狂”,顯得更為科學,也更為理智。
作為第二代的研究者,陳興安開始作為“永生工程”總負責人帶領第三代的研究者開闢新的研究方向。
其中第三代研究員中有劉龍樹的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劉錦夏和劉靜秋,而且也加入了其他很多專業人員,如細胞遺傳學專家愛德森·凱文,低溫技術裝置專家阿德·雷克,醫學專家鄭前飛,生物能量學專家千葉輝等。
當然,還有當時“生命三定律”“生命遊戲論”的提出者餘生。
這個餘生只是個大夏國的一所普通大學的2000年的應屆畢業生,只是因為他在畢業論文中大膽展開想象,將生命比作遊戲角色,用“血條”來形成生命的長短,並有理有據地提出了遊戲生命三定律:
定律一:遊戲開局是公平的,所有同類生物都有等同的初始生命值上限。
定律二:遊戲規則是不變的,生命值存在消耗和補充現象,且消耗始終大於補充。
定律三:遊戲難度是遞增的,生命值消耗會由量變引發質變。
……
後來,被選入地下城之後被選中為“未來之星”一時出盡風頭。
最終,成為了“長生計劃之冬眠研究組”的組長。
……
國際安全理事會專案組作戰中心各國代表一致認為,這次人體消失案一定和這個叫“餘生”的研究員脫不了干係。
所以,有關他的資料,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
……
資料顯示:
2000年,這個餘生加入“永生工程”專案組前後,當時的研究主要確定為“兩種方案、四個方向”。
第一種方案是從細胞學和基因學入手,想辦法抑制細胞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