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水滸傳》中浪裡白條,如箭一般衝向水裡一起一浮的女子。
岸上的人一陣驚呼,這莫非是國家遊隊裡的動運員,這速度,快呀,一眨眼的功夫,就將溺水的人託了起來。
湖岸邊掌聲響起了一片。
等救上岸,馬順子疲憊不甚,由於去時太急,體力消耗太大,他還是被湖岸邊人拉了上來,站都站不起來。
如果沒有人去拉,他準備就這麼去了,也算是轟轟烈烈吧,來人世沒有白來。
這樣死去,父母也為養育的兒子自豪。
誰知道這一救,不僅救了別人也救了自己。
他深深的體會到,人活著是為什麼,這原本就是一個哲學的命題,無數人都去剖解過,還是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答案。
他這縱身一跳,找到了,明白了,人不是為自己活著。雖然,他精疲力竭,但心裡得到從未有的滿足和自豪。他不是一個無用的人,只是沒有很好去思考,正確找到自己的定位。
由於,馬順子長期營養不良,加上這次猛烈撞擊,思想的碰撞,體力透支。他病倒了,躺進了醫院,引來不少的企業要他這樣的人去工作。好多單位還用高薪聘請他。
他都一一拒絕。
他拒絕的理由很簡單,他原本不是這個世界上人了,不是救這女士,他早就變成了屍體。
馬順子這麼說,驚了四座,人們不能想像到一個尋死的人,還能想到先救人。
這時,馬順子還不知道,他救的是一位知名的企業家的妻子。
企業家妻子反覆求他,馬順子才免強去了他們公司上班。
這天,企業家帶著妻子在湖上小船上游玩,小船一晃,一個不小心老婆掉入湖裡,叫她穿救生衣她懶得穿。
恰巧碰到了馬順子尋死。這不是編的故事,這是發在身的真實的事情。
人在大災大難面挺過來,必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人們都這麼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這句話是脫於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說,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它們並不是永恆不變的。
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老子認為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風浪,大起之後必定大落,大落之後會有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