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皇帝趙匡胤雖有密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可在朝為官,終究福禍難料。
她悄悄告誡若塵,“如今你受陛下破格提拔,是汴京最年輕的宿衛軍都虞候,難免惹人妒忌。你要小心當差,不可生出雜念被人引誘利用。且看潘美,一生南征北戰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晚年卻犯下大錯,差點葬送滿門。你是我的親弟弟,陛下顧忌你是許王的小舅子,可能多少還會對你有所猜忌。你要記住入朝從軍的初心,只做你認為對的事,不要隨流站隊。高處不勝寒,萬事小心。”
若塵鄭重點頭,“長姐放心,我定當牢記。”
而這個時候,朝堂之事也在悄然變化:當年北伐失利,宰相李昉曾上書太宗,言北伐失敗是陛下好大喜功所致,因而得罪太宗。
御史中丞趙昌言上書駁斥,將北伐失利之事推給急功近利的曹彬,深得太宗心意。
潘美死後,太宗對宰相李昉越來越不滿,有意提拔趙昌言這個阿諛奉承之徒拜相。
趙昌言便夥同知制誥胡旦,唆使翟馬周標榜效仿唐太宗朝名臣馬周,為國請命。
翟馬周敲響登聞鼓,彈劾宰相李昉身為一國宰輔,在遼國入侵之際,不能憂勞國事,竭忠盡智,只知飲酒賦詩、歌舞宴會。
太宗借題發揮,很快令翰林院學士起草詔令,罷黜李昉。
李昉罷相,元僖見機會難得,忙差人送信給趙普。
趙普便再次上書,太宗感念當年北伐,趙普三次上表的一片忠心,立即下詔令趙普還朝。
元僖又向太宗上表,言趙普,“開國舊老,厚重有謀,忠誠言事,不苟求思顧以全祿位,不私徇人情以邀名望,為人厚重,老成謀國,此真聖朝之良臣也。”
太宗深以為然,於是趙普成功第三次拜相。
太宗又念起元僖擔任開封府尹這一兩年,政事平穩,立功無錯,在朝堂上意味深長地告訴眾人,“多年前,朕也和二郎一樣,二十歲出頭就擔任開封尹,前後十六七年。為何能夠即位稱帝呢,是因為外絕畋遊之樂,內鄙聲色之娛。”
眾人一聽,便知太宗此舉是向諸位皇子和百官宣示,開封尹趙元僖,就是國家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元僖內心激動,若初卻悄悄提醒他,“陛下此舉也是警告之意,陛下眼下正需要趙普,二郎將他再次引入朝堂,雖為國事,難保陛下不會懷疑你的用意。此番話雖有立你為儲君的意思,卻也在告誡你稍安勿躁。”
元僖顧左右而言他,並不喜歡聽。
許王府幕僚也說,“御史中丞趙昌言夥同胡旦和那個翟馬周,一起彈劾李昉,拉李昉下馬,原是想自己高升。卻被趙普撿了個便宜,難保心中沒有怨言,殿下不用在意他。”
元僖笑笑,“只是個會揣摩父皇心思,卻沒什麼本事的傢伙。他如果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就不會對不屬於他的位置生出這般妄念。”
喜歡玉梳逍遙傳請大家收藏:()玉梳逍遙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