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了沒有,聞說那樂就將軍,竟是要娶一蠻女為妻!”
“你這扯的是什麼話,那樂將軍乃是吾大陳四方將軍,哪能娶一蠻女,豈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再說以那樂將軍的身份,其若是有續絃的思量,多少大陳女子排著隊的候著,還輪的上一蠻女不成?”
“哎,你這就是訊息滯後了不是!這已經傳的荊州皆知,怎的還是不信?”
“這...莫不是還當真有此一說?可這到底是為何啊!”
“聞說是那蠻女在荊州一戰中,曾經救過那樂將軍一命,才叫二人情愫暗生,情意相投。”
“原來是救命之恩...”
這話聽起來就容易接受多了,可這漢夷不通婚,那是多少年的規矩。
何況本身這蠻人一詞,就是帶點歧視的性質。這般的觀念,已經印刻到骨子裡去了,是以就算是有救命之恩,也叫人難以接受。
卻聽那初次聽聞訊息的人,還是搖頭嘆息道:“就算當真是有救命之恩要報,也不當如此!”
“只該消的些錢財,實在若是動情,只當個妾侍就算罷了,哪用娶妻啊!”
那當先開口的人聽得直應道:“可不正是如此!”
“如今已是有不少人,紛紛在求證此事,若當就為真事,怕是直要往北而上,去彈劾那樂就將軍去了!”
邊上又有一年輕人聽得大驚,忍不住插話道:“可那樂將軍乃是太子殿下的重臣,已跟隨殿下多年,這些人還敢去彈劾,豈不是要惹的殿下不快?”
只是此話一出,卻換來了一通的斥責之聲。
“賢侄說的大錯矣!”
“為臣者,豈可因怕君上怪罪而不言禍事!”
“況殿下素來明察秋毫,絕不會因公徇私,賢侄亦是多慮。”
年輕人被說的是汗顏不已,連連拱手而歉。
隨後又提議道:“既然如此,吾等卻也不得落人與後,一同修書一封,也算共盡綿薄之力。”
此話一出,眾人又是眼前一亮。
即有人高聲應道:“不錯不錯,若當真乃是真事,吾等也不可落人與後,先修的書信,待是確認,就往洛陽相報!”
這功勞雖說不上高,但能撈取的名聲還是要的。
尤其別人都在乾的事情,那自己就更不好落下了。
眾人聽得各自皆覺著有理,當即就四下散去,回去準備好好修辭一番,彈劾那樂就去了!
正是牆倒眾人推,咱們樂將軍才露出一些馬腳,當即就有不少人慾要踩著那樂就上位去了。
當然了,這多數人還真懷著的好心思,欲要勸阻樂將軍切莫打破這祖宗立下的規矩。
若是那樂就能改變心意,就算是過了。
畢竟樂將軍立下赫赫戰功,今日不過只是被個蠻女所惑,只要能改邪歸正,也非是什麼大事。
只是這四周的輿論開始瘋狂衝擊著樂就,樂將軍的日子,還當真是不好過了。
...
“孔明老弟,你要用這法子怎麼也不提前說的一聲,如今弄的人盡皆知,可是瞞也瞞不下去了!”
“雖說出之後,樂某倒是能光明正大,可就怕陛下與太子降罪,生生拆散吾啊!”
樂就自以為看穿了諸葛亮的計策,不由也有些抱怨。覺著這萬事還未準備妥當,哪能就這麼直白傳揚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