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時期,吳郡就有“吳中四姓”的說法。
即吳郡之顧、陸、朱、張四姓,其代表人物分別為顧雍、陸遜、朱桓、張溫。
漢代有衣冠子弟壟斷州郡掾屬的慣例,也就是世家壟斷州郡,不聽中央號令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江南同樣存在,而且在吳郡表現得尤為突出。
由於吳郡的顯貴多,四姓子弟求仕的也多,所以孫權特予照顧,以致“郡吏常有千數”。
自漢代以來,州郡掾屬例由州郡地方長官闢用本地人士擔任,此制至三國亦然。
而袁耀是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的,至少你用人可以用自己的家族人,但不把我袁家當回事,那可是要逼著袁耀動手了。
更何況老袁家如今可是比老孫家強悍多了。
且不說袁家腦袋上自帶的光環,就說如今老袁家的大本營在壽春,前線之地在荊州。有這兩地作為後盾,江東也非說當真是動不得。
只是心念當初朱桓,顧雍畢竟是有些功勞,加上世家做法在漢代實在太普遍,袁耀也不打算弄的太狠,也當是給二人一點機會。
當年袁耀依靠世家的力量,迅速平定了江東之地,如今這後遺症,可算是要漸漸顯現了!
心中隱隱有的盤算,袁耀當即就道:“此事吾已知曉,舅兄且安心回的江東,若是再有人來搶奪山越之民,只打發回去,別與其客氣!”
糜芳聽得大喜,當即也再顧不得演戲了,直就說道:“有了公子之言,那可當真是讓人安心了!”
反倒是邊上的糜竺還是稍有憂心,又是問的一句:“這般做法,可會影響到公子?”
說起來,袁耀這兩個大舅子也算奇特了。
一個大舅子,明明是敦厚寬達之人,在袁耀面前卻是處處謹小慎微,殫精竭慮。
一個小舅子,應該是二五仔的人物,卻是對袁耀極其信任,整的如是個大忠良一般。
聽得糜竺之言,袁耀沒先開口,反倒是被糜芳搶了先。
卻見其極無憂慮的樣子,滿不在乎的說道:“哎,公子都已開口,兄長哪還用擔心?只按公子之言辦事就事了。”
說著又是不由自主的拍著袁耀馬屁道:“就說公子說的話,哪件倒是食言過,還不值當兄長信任不成?”
糜竺聽得這才點了點頭。
袁耀雖是年紀不大,說話辦事卻當真老成,每每皆是謀定而後動,真是不用自己操心。
朝著袁耀行的一禮,就不再多言。
正事說完,糜竺糜方也不多留,又是急切回了會稽。
而袁耀對此事的處理方式也簡單,就是即刻令顧雍,朱桓帶的麾下兵馬來襄陽之地。
美其名曰,自然是為北伐之戰做的準備,集結一切力量。
只不過,袁耀說是這麼說,實際卻只動用了朱,顧兩家,明眼人一看,哪裡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
江東,吳郡。
顧雍與朱桓正是相對而坐,兩人面色卻都不怎麼好。
“公子此調令,明顯就是針對吾二人!”
朱桓到底還是年紀小些,不過才是二十出頭,說話卻是有些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