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受天命,曾誓撼九州一劍驚。也少年狂,笑那何謂摒棄功與名。今初涉塵世,方知前途路難行。
縱有七竅心,不解天機怎算盡。既已入世,怎甘無獲而離去。十年揚州夢已醒,半生殘浮名。
——題記
“庭前芳菲再度春,天上圓缺又幾輪。自有新客換舊人,莫嘆逝水東難停。事有因果自無情,新樂奏難和,舊詞吟夢瞭然無痕。
落葉飄零,驀然方驚。此身亦是如浮萍,再憶舊日少年情,只嘆輕狂意難平。
青鋒刃下百骨葬,縱馬飛馳血沙揚。生死慣看,不覺離鄉去經年。榮華未見心已變,浮沉飲遍孑然,入喉歷歷入眼眸。”
苧蘿非要跟著禾菱歌他們,還要拜禾菱歌為師。禾菱歌無奈,只得留下她,可是不同意做徒弟。
只希望她可以發現自己其實一無是處,然後自行離開。不過她低估了苧蘿的厚臉皮,她一直不自覺的跟著。
聽到那唱曲聲裡,有吳儂軟語的小調,柔的像水一樣。他們才發覺已然是到了揚州,是詩人筆下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好時節。
嫩柳新吐自芳菲,春雨潤物細無聲。衣衫輕薄,大袖飄飄。也有圓領革帶,少年風姿好。
“師父,可巧了。我們趕上了上巳節,踏青去啊。”苧蘿也許是從沒見過這般的好風景,比起剛開始跟著她時開朗了很多。
“好啊,去吧。”
上巳(si)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又稱女兒節。
“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三月杏花香,他們也學當地人,帶著酒菜在郊外野餐。“正是人間三月三,風箏飛滿天”,三月初三還有放風箏的習俗。
除了當風箏,女孩子最愛的自然就是打鞦韆的半仙戲了。傳說中仙人居住在高空,因此稱耍鞦韆的人為半仙,耍鞦韆為半仙戲。
身輕裙薄易生力,
????????雙手向空如鳥翼。
????????回回若與高樹齊,
????????頭上寶釵從墮地。
???????——王健·《鞦韆詞》
為了配得上這個風雅之名,年輕姑娘們都是花了心思的,她們讓衣飾更豔麗飄逸,讓花樣更驚險靈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