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等持反對意見,自白蓮教叛亂至今,韓山童、劉福通聲望最多,功最卓著。
他們在民眾心中的凝聚力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
一旦潁城破,劉福通和韓林兒陣亡,起義軍不管換了什麼人當首領,也很難服。
到那個時候,分道揚鑣的起義軍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元軍各個擊破,容易得手。
因此,再多的死傷也得搶救過來。
張士德兄弟幾個看著張士誠和徐達看著朱元璋等待他們出最後一招。
張士誠愁眉不展,目光灼灼的盯著朱元璋。
“二弟,我覺得士德他們說的沒錯,生逢亂世,實力最重要。倘若為了一個政權的虛名,折損了我起義軍大部分實力。
即便是救下他們,又拿什麼來抵抗元軍的進攻?還是要再一次傾覆。你覺得呢?”
朱元璋不語,只兩眼緊盯著圖中的“潁城”三字,許久不開口。
他在等待,等待一個時機,讓自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決定,為下一步行動作好準備。
經過約莫一炷香,朱元璋霍然而起,眼神之中到處都是決絕之意。
“大哥,你帶著人在這裡協助郭子興元帥駐守,儲存我義軍大部分的實力。我帶著徐達、湯和、馮氏兄弟前往潁城助戰!
我們人數少,機動靈活,不會遭遇元軍的伏擊,可是這幾個人的戰鬥力加起來不亞於四個整編步兵師團,八思爾不花的大部分軍隊已經前往潁城,這裡元軍不會有太大的威脅。
如果形勢允許,你帶人強攻徽城,掏了八思爾不花的老巢!”
眾將經過幾番討論,大家都認為朱元璋建議很不錯。
他想,如果把這幾個人都派去打仗的話,那一定能取得很大戰果。
只是張士誠認為朱元璋只帶了這麼幾個人,真是杯水車薪啊,於是把軍團指揮權移交給了張士德之後,自己與朱元璋一道前往潁城。
鑑於張士誠的防守成就,朱元璋不久就同意。
他讓幾個人把他們帶來,並叫來幾位將領一起商議此事。
幾人帶著武器乾糧,於濠州城未作更多逗留,當晚就連夜起程,向潁州趕去。
潁城下,由八思爾不花帶著徽州軍和王保保大軍集結,構成了無邊的人潮。他們是來自四面八方計程車兵,有的穿上了軍裝,有的則是赤腳。
蒙軍帳篷多得連眼睛都看不見。
劉福通站在城頭上,看著城下烏泱泱的元軍雙眉凝結成了兩個結,乾瘦的雙手攥緊刀柄,逼得他鎮定下來。
城頭上的作戰參謀彷彿預感到了這一戰役的下場,一個個都耷拉著腦袋不語。
潁城守禦者默默地站在風中,體會到了一種看不見的緊張。
過了很久,劉福通才開口問。
“張士誠、陳友諒、徐壽輝、還有郭子興,你們覺得,誰更靠得住?”
參謀相視一笑,不解劉福通忽然提出這類問題的含義。
劉福通並不言語,而是靜靜地等回答。
“徐壽輝吧。他是出了名的仗義。手下明教勢力又廣。如果請他前來增援,是最好不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