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希望截然而止在這一年的春天裡。
青銘去過毛俏俏家的蛋糕店,那個小店門窗緊閉,門口掛著轉讓的牌子。她的母親不再上班,終日在家中落淚,她一次也沒進去過女兒的房間,保持著女兒最後一次上學的樣子。她買了更多的玩具給女兒,堆滿了不大的房間。她幾乎不出門,不願與鄰居目光對視,不願談論女兒的案子,她終日坐在座機前面守著,等著警察告訴她已經抓到兇手。
他看到毛俏俏的父親去上班,那個中年男人一臉倦容,難掩悲傷。初中女生遇害的案子訊息不脛而走。警察也來過公司調查,同事在他看不見的地方用眼神無聲的紛紛議論,他們同情他,試圖理解他,就算是他在工作上犯了錯也不責難他,這一切卻令他更加難過。
那張屬於父親的悲傷的臉一直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他在上課的時候也揮之不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這一節課講魯迅。
他給學生讀魯迅寫過的一個段落: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青銘年輕的時候讀過魯迅的文章,他對於這個和自己同時代的文人非常的欣賞。可惜一直沒有機會相見。此時百年變遷,這位文人的著作一直沒有過時。
他想告訴眼前的學生,讀懂魯迅其實是一件非常悲傷的事情。如果可以,寧願不懂他。若是懂得,便明白了那個吃人的社會。
他如何說呢,他難道要說,他也是被當年那個社會吞吃的一個靈魂嗎?
有個學生舉手問他:“老師,什麼叫做悲歡相通?是同情嗎?”
青銘說:“並不是。悲傷相通,更接近共情。”
他說:“共情雖然和同情是一字之差,可是其實有天壤之別。”
那個學生追問:“有什麼區別呢?”
青銘想了一下,試圖簡單明瞭的解釋出來:“同情更多的是憐憫。而共情則更多需要產生同理心。你見到一個苦難的人,你會心生同情,見到流浪的動物,會產生憐憫。但是若是要做到和苦難者與流浪動物有同理心,其實非常困難。”
“為什麼?”
“因為無法感同身受。”青銘舉例子說,“就像刀子沒有捅在自己身上,是永遠不知道受傷的人有多痛的。”
那個學生又舉手:“所以人類的悲歡不能相通?”
青銘說:“其實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學生說:“我不會共情。”
青銘說:“人類永遠不會失去共情的能力。”
青銘解釋給學生聽:“在嬰兒時期,如果父母帶著負面情緒接近他們的孩子,嬰兒就會有所察覺,從而產生困惑、緊張、焦慮。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啼哭不止。父母會因此而困惑,以為嬰兒是不是餓了或者渴了。其實這是因為嬰兒共情到了父母的情緒所產生的反應。而當小孩漸漸長大,理智情緒佔據上風之後,就會漸漸的忽略對於情緒的細微感受。”
“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大人有的時候會說‘這是一個敏感的孩子’‘誰誰誰很情緒化’‘他總是為了一點小事就不愉快’等等等等,他們會覺得這樣的孩子不合群,極端,甚至小心眼。其實這只是他們沒有因為長大而壓抑自己的共情能力。但是往往這樣的小孩很容易受傷,為了自我保護,理智就會上位,壓下共情。”
另外一個女生說:“所以,魯迅一直到長大都沒有忽略自己的共情能力,對不對?”
青銘點頭:“魯迅同情弱者。同時與弱者共情。其實這很不容易。因為人們總是更容易同情強者。”
那個女生接他的話:“所以人們炫富而隱貧。”
青銘說:“對。”
他點名表揚那個女生:“容嘉嘉同學說的沒錯。所以魯迅不管是從文學造詣還是為人處世,都是非常難得的。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可稱之為‘赤子’。”
喜歡南嘉記事請大家收藏:()南嘉記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