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血之孫吳 > 第1488章 三省六部

第1488章 三省六部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重生公孫瓚 大唐:拜託,我真沒想造反啊 網遊末世系統 乾坤玉珏 鬼眼道士 大明:模擬國運,老朱扛著我上位 帶著紅樓到紅樓 演明 我在漢末舉明旗 織田家的臨濟僧 三國之終極進化 挾天子以令不臣我就是不臣 血之孫吳 我不想成為帝王 明初第一豪強 戰地僱傭兵 快穿之打臉女配 穿越南唐之帝王霸業 穿越之逍遙詩仙 三國:孫策

對於如何組建自己的朝廷班底,其實在我的心中早就有了一套雛形,那就是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始於隋朝五省六曹制,五省六部制確立於隋朝。

於開皇元年581年)由隋文帝楊堅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此後經歷代修繕,一直到清末。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代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稽核與貫徹執行。

各個不同時期,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君主專制的調整和補充。

三省六部製作為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行政體制,成為後來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其管理體制體現了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推諉扯皮、人浮於事等問題,基本實現了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改革目標。

追溯歷史,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期尚書檯);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期,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設立臺閣制。

以“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的方式削弱三公權利,代之而來的是“尚書檯”,以及六曹機構權利的大大加強。

這就是後來“三省六部制”的雛形,從而加強了皇權緩和階級矛盾,為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檯設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

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

隋唐確立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設立“五省六曹制”,五省包括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秘書省和內侍省。

其中,秘書省掌書籍曆法,內侍省則是專門的宦官機構,兩省較少涉及國家政務;實際的中央行政機關為內史、門下、尚書三省。

尚書省下設吏、度、支、禮、兵、都官、工六曹。

唐朝建立之後,效仿隋朝的五省六曹制,設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中書省負責決策;

門下省負責審議;

尚書省則是最高行政機關。

其下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

1086年,北宋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後習慣上常統稱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並。

比如,1129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農部等,還省並若干寺監入六部。

公元1163年,又進一步省並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勳,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遼代,南面官系統中,設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初名“政事省”),設官同於宋制。

金、元、明只設一省六部,一省,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

1380年,明朝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

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