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乃是由宇文泰首創,是由朝廷選拔體格健壯的人為府兵。
朝廷給他們田地,免除他們的賦稅,農閒時進行軍訓,打仗時自備馬匹、糧食和武器。
府兵制作為世襲兵制,其核心在於兵員另立軍籍、世代為兵、自備糧食裝備,作為交換,政府為其提供土地並免除其他徭役。
也就是說,府兵的效忠物件,乃是直接面對皇帝。
這樣一來,府兵制其實也是半職業化的軍人,而且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那就是府兵制下的軍隊不容易造反。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名下有不納稅的田地,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撕破臉皮,根本犯不著造反。
所以在這種軍制下朝廷的成本比較低,軍費基本都由士兵自己出,國家只需要劃拉幾塊田地就行。
可是府兵制的缺點也會伴隨著和平的到來而逐步放大,大家都刀槍入庫過好日子去了,軍隊平時在家種地,朝廷沒事也不能老把人叫出來訓練吧?
特別是隨著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們逐漸凋零,老兵們的後代在和平中逐漸成長,戰鬥力肯定會大不如前。
這樣的人一旦上戰場,打起仗來當場嚇尿也絕不誇張,打勝仗的機率就越來越低。
此外,府兵一半是兵,一半是農。
農民也要生活,生活就有混的好和混的差的,混的差的唯一可以捨棄的財產就只有土地。
雖然朝廷一般明令禁止買賣土地,但在黑市裡出售土地的方法多的很,因此土地兼併的現象就會越來越嚴重。
當兵的義務是隨著國家分配土地而產生的,既然百姓都沒有土地了,那憑什麼還要為國家打仗呢?
這樣一來,有地的豪強就會逃避兵役,沒地的農民就會拒絕服兵役,府兵制的兵源也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古代兵制中,府兵制和募兵制往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可以說,除了那些少數民族帶來的部族兵制以外,正統王朝所使用的兵制不外乎這兩種。
古代的統治者在選擇軍制時,無一例外地首先考慮府兵制,然後才慢慢變革成募兵制。
比如在商朝晚期就有常備軍叫做“三軍”,主要任務是保護王城,遇到大規模戰爭時就會選擇招募平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根據甲骨卜辭的記載,商王是最高的軍事統帥,重要的軍中職務則主要是由貴族擔任。
周代的情況也差不多,《論語》記載:“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掌握兵權,諸侯的軍隊都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周禮》中還記載了徵兵的條件:國中凡七尺以上一米七)、六十歲以下的男子都在徵兵之列。家中男子一人服兵役,其餘為預備役。
戰國時期,為了進一步激發將士的鬥志,秦國更是搞出了靠“殺敵立功就能升官發財”的“二十級軍功爵制”!
西漢的兵役制度也從秦朝傳承了下來,為了方便徵兵,西漢朝廷還實行了一套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
這些制度其實都是募兵制,一直到東漢,再到後面的三國。
但募兵制催生了地方官員和豪強擁兵自重的現象,從而導致了之後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董卓、袁紹和魏、蜀、吳三國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軍隊。
募兵制,對於提升戰鬥力有著莫大的好處,但養兵的成本也確實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