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滯留在北方的漢人,則依靠塢堡自衛。
當時,主要的流亡潮有六次,分別為
一、296年,晉惠帝時期,關中發生齊萬年之亂。
二、數萬人民由關中經過漢中,抵達蜀地,之後協助李特、李雄立國。
三、另一股經漢水、宛至淮河,後為石勒吸收。
四、巴蜀動亂後,人民逃至荊湘地區,因受土豪欺壓而叛亂,最後為王敦、陶侃平定。
五、幷州饑民向冀豫地區乞食,後由田甄率領,稱為“乞活賊”。
六、涼州少受戰亂,眾多人民前往避難。
由於保留大量漢人文物制度,形成“河西文化”。
永嘉年間307年—312年)南遷人口約有五十萬,至東晉初南方人口達1050萬人。
因大批北方移民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農作物種,使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
經過近百年較安定的增長,到東晉末人口達1746萬人。
都城建康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
城內外的貿易市場就有十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
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文化上,東晉時期取得了一定成就,各類詩詞歌賦都大盛於東晉。
著名的文學家,有謝靈運、陶淵明、王羲之等人。
在繪畫、書法方面也有頗傑出的成就,如顧愷之的畫作;王羲之的書法,都有很高藝術價值。
思想上,東晉一朝,玄學之風相當盛行。
除此以外,魏晉西晉)時期放蕩的行為稍微收斂,但清談之風因為朝廷權貴提倡而盛行不衰。
當時,世族生活優裕,多喜於名山古剎、別墅湖畔優談玄理,成為社交活動。
朝廷及世族忽略具體事務,終日暢談玄理,形成苟且頹廢的價值觀,導致東晉朝廷逸於偏安。
由於佛教東傳,許詣、孫綽將佛學加入清談,與玄學互相激湯。
若干僧侶也加入清談,傳達佛學,例如竺法護、道林等人。
不過仍然有人反對清談,大多為寒族,如西晉裴頠、江惇、範寧,東晉應詹、陶侃、卞壺等人。
範寧甚至著有《罪王何論》,嚴厲批評何晏、王弼二人。
但清談仍歷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終止。
喜歡血之孫吳請大家收藏:()血之孫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